发布日期:2023-10-1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北京志·建筑志》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承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6开本,精装,66.25印张,彩色插图32页,122万字,200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1200册。主编李燕秋,副主编黄重光、胡世德、黎冰、张琰,编写组成员宋卫忠、陈火荣、许国栋、韩维臣、董肖恒等11人。编修工作始于1990年12月,历时12年。 该书正文有概述,篇目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以单体建筑为主,兼及群体建筑。下卷主要记述与房屋建筑有关的建筑科技、建筑施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村镇建设以及建筑业的行业管理。上卷第一篇故都遗存建筑,第二篇、公务与外事建筑,第三篇教、科、文、卫、体建筑,第四篇工业、商业、金融、服务建筑,第五篇交通、传媒、通信建筑,第六篇居住建筑。篇下设25章,共100节。上卷后附有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工程一览表(1982-1991)、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获奖工程一览表(1987-1995)以及亚运工程特别鲁班奖获奖工程一览表。 下卷第一篇建筑科技,第二篇建筑施工,第三篇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第四篇村镇建设,第五篇建筑行业管理。篇下设21章,共115节,卷后附有北京市建筑业基本统计资料表。全志后有索引和编后记。上限追溯到事业发端,下限为1995年。 北京的建筑经历从古人类的穴居到原始的房屋建筑,到独特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又经过了近代建筑的过渡,发展到北京解放以后的当代建筑,其发展轨迹之清晰完整,堪称为中国建筑的博物馆。从穴居到原始房屋。在距今约70万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北京人”,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天然洞穴。北京先民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从山洞进入平原地区,1984年发现位于平谷县城的上宅村遗址和北埝头村遗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北京先民建造的原始房屋遗迹。 古代建筑。北京自公元前1042年燕国古都城建立以来,历经各代,迄今保留下绵延不断的古城址、陵墓、古塔、宫殿、园林、寺观等类型比较齐全的古代建筑。北京城在经金、元两代不断营建扩展的基础上,到明清时期已具有了严整而又匀称的格局,展示着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清代,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园林景观之建造,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设计之精湛,堪称典范。 北京古代建筑以完整的木结构体系为主,辅之以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北京古建筑的另一特点是采取群体组合均衡对称的布局形式,以四合院、三合院最为典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和制度以及伦理观念的要求。北京古代建筑之规划设计与管理,主要为工官制度,清代出现了包工商人,这是古代建筑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北京的古代建筑在近代历史上也遭受多次劫难。 近代建筑。北京近代建筑始于欧洲建筑手法的传入,并与传统建筑结合而形成。西式建筑的传入,在北京可追溯到元代。进入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近代建筑逐步走向成熟。近代建筑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使房屋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当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房屋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北平解放时,建筑工人约2万人,多半是分散的、为营造厂商雇佣的个体劳动者。解放后,人民政府通过北平建筑工人联合会把建筑工人组织起来,组成以生产自救为宗旨的建筑劳动合作社,可以自行承包工程。到1950年,共组建6个建筑劳动合作社,并成立联社,已具有小型建筑公司的雏形。 在组织个体劳动者走合作联合道路的同时,组建国营建筑企业。1952年,成立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1953年,合并组成北京市建筑工程局,职工总数5.9万人。从1953年至1957年,全市共建成行政办公建筑、专业科研机构、科学教育用房、工业区、使馆区等各类建筑共1744万平方米。1958年,北京建筑业用一年时间兴建了人民大会堂、中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 至1960年,完成各类建筑1142平方米,其设计和施工在当时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66年“文化大”,给北京建筑业带来极大破坏,1966年至1970年,全市共竣工各类建筑598万平方米,只相当于以往正常年份的二分之一。1971年,北京建筑业的局面开始好转,至1975年,全市共竣工各类房屋988万平方米,比前五年提高三分之二。 1976年至1980年,除了建成毛主席纪念堂、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等一批重要工程外,开始了大规模建设综合配套的居民住宅区。1977年成立北京市统建办公室,加强全市住宅统一开发工作。这一时期兴建了前三门、劲松、团结湖、西便门、复兴门外大街等住宅区,五年共竣工住宅1126万平方米。此后,1981年至1985年竣工2383万平方米,1986年至1990年为2940万平方米,1991年至1995年达3707万平方米,逐步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同时,北京郊区农民房屋建设发展迅速,到1995年已先后建成房山韩村河、昌平踩河、大兴留民营等农民新村300余个,京郊农民人均住房达到25平方米。在建筑生产大发展的同时,建筑技术出现了大提高的局面,集中表现为向“高、深、大、新、精”进军,京广中心地上57层、高度达208米;京城大厦地下4层、埋深达23.76米;中央广播电视塔的高度从室外地面计算达405米,都堪称当时全国之最。 该志系统翔实地记述了北京建筑业的历史沿革、生产发展等内容。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史档案、现场调查、图纸和社会统计资料,同时也采用了许多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