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BWIN必赢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BWIN必赢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

发布日期:2023-10-1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原标题: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全过程的实践思考 时代建筑2022年第1期

  《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更多地关注项目的文化性与公共性。刘刊、朱笑行讨论了英国建筑师戴卫 • 奇普菲尔德的上海洛克 • 外滩源 6 号美丰大楼的设计策略,指出这是将新建筑的多元化意识置于更广泛的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进而探索和激发街区创新活力的城市性未来。宋晔皓分析了gmp的苏州博物馆西馆的设计路径,指出这体现了gmp 一贯坚持的简单、多样又统一、结构秩序性以及独特性等原则,这些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综合发挥作用,从整体体现 gmp 的设计特色。支文军、张懿文基于对项目的信息梳理与实地考察,从场地、人物、空间、材料、事件五个角度展开对法国建筑师让 • 努维尔的西海美术馆的解读,试图揭示其对于青岛城市与努维尔创作的意义。莫万莉认为在当代语境中,OPEN的山谷音乐厅借助一个晦涩、厚重的实体,通过对平滑美学的拒绝而致力于与观者产生更为深刻的联结。唐克扬讨论了MAD 建筑事务所的百子湾公租房设计中所呈现的“社会住宅的社会性”,指出这是在规划束缚前提下的创新居住形态设计实践。史书沛、李硕分析了上海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未来街区设计,指出这不仅是对于产业街区空间形态的重新定义,更是对于未来街道生活的新设想。黄华青基于当代中国城乡关系转型的社会语境,解读了青山周平的江南半舍的设计策略。苏滕飞.分享了上海杨浦区平凉路 16 街坊更新设计思考。余志峰、李皓、顾琦娴讨论了方案设计总控模式下的超高层塔楼设计策略。陈宏、魏伟、王绍森总结了厦门环东海域的三个驿站设计探索。

  文章以拼贴城市理论为指引,提出城市、街区和建筑都是城市的生命体,从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烂尾”项目面临的矛盾切入,分析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需要的三种不同层面的变更:策划定位与高质量要求的变更、功能需求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变更、技术落实与行业法则的变更。最后通过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总结在城市更新开发建设中,“缝合”是激发街区与城市生命力,实现区域共荣的根本。

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图1)

  项目团队:姜都、王嘉川、翟逸波、张阔、刘兴建;朱亮、吴成万、张硕;李丽萍、李学良、王慧莉、金伟格、钱必华、王晓梅、陆袁、吴虎彪、张萍、宋海军、顾玉辉、安世超

  拥有大量优秀历史建筑的上海是中国城市存量发展的典范,也是城市更新最活跃的城市之一。通过发展提升城市价值可以吸引众多企业快速投资建设分享红利,但意外情况也偶有发生,如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因投资失败而烂尾。在城市中心区矗立的“烂尾楼”仿佛城市中的一道“伤疤”,“影响了城市市容市貌”[1],也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步伐,需要尽快处理。推倒重来既会对政府造成负面影响,也浪费城市资源并影响公共利益。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既反对过于传统的倾向又反对缺乏尺度的城市,拼贴城市需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

  [2],强调对城市现状的尊重,让新建筑有机融入城市环境之中,延续城市文脉和生活印迹。“拼贴城市反对将乌托邦作为绝对和唯一的价值”[2],主张对城市中的零碎地块采用和谐手法实现城市多元共生的发展理念。拼贴城市的理论意涵强调“将建筑和城市的形式语言重新与社会的现实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的多样性这类更为广泛的议题联系起来”[3],“烂尾”工程需要缝合并且是“单纯的‘空间缝合’不能解决的问题”[4]。吴志强院士在城市缝合的方法上提出“需要考虑城市边界、城市中心空间和整体空间平衡三大层面”[1]。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时期,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复杂生命体的理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成为共识,在这个生命体中,建筑是全周期的生命体,街区是由建筑生命体构成的生命体组织,而城市则是由街区生命体构成的生命圈。因此,城市、街区和建筑都是城市“褶子”里的生命体,它们相互折叠,对系统来说缺一不可。2 背景

  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万m²,包含3栋百米高层和6栋多层建筑组成的综合体,地下2层,2013年完成设计,2014年开始施工,2015年底项目地下结构主体已完成,部分楼栋已建造至2~5层,D楼结构已封顶,仅剩B、F楼未出地面,2016年初项目停工烂尾,整个建筑物生命体处于“休克”状态。2016年光大安石投资机构有意收购该项目,委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设计方,基于卖家提供的资料进行技术评估作为收购决策,设计方根据业主对项目的预定位和运营需求进行了技术尽调。收购完成后,设计方与业主方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思路碰撞,对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梳理、整合优化,完成方案优化和技术深化设计并配合施工建造全过程的技术服务,历经3年建设,这个“烂尾”项目重获新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见图1~图3)。

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图2)

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图3)

  项目面临的第一个矛盾是定位:原定位为商业综合体,新定位则将办公作为主要业态,提高其面积配比并要求办公品质和空间灵活多变以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新老定位的矛盾影响到项目推进落实的策略。第二个矛盾是项目设计与土地出让条件及规划指标不一致,这个矛盾影响到设计与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尤其在机电各类机房土建已经成型的前提条件下,运营由出租为主、自持为辅变为全自持的运营定位带来技术与现场已建条件的多重冲突,并影响着设计的实施。由已完成施工部分的不可变及业主欲以最小代价实现技术落地与行业规范衔接的第三个矛盾,带来结构体系、机电体系和建筑交通流线等问题。以上矛盾若无法有效解决,建筑生命体将无法延续并可能再次“休克”。

  近年来,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要求城市更新高质量缝合。以往城市更新设计多聚焦于设计理念、理论和效果的研究,设计通常有意避开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真实反映和表述而成为城市缝合的缺陷,设计必须重新客观表达和研究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和运营、城市和行业、设计与实施这些关乎城市街区生命活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城市缝合不仅应关注理论研究,更应注重落实操作方法,而变更既是城市缝合的开始,也是城市缝合的主要实施策略,更是进行项目全过程建设的主线索和设计逻辑所在。4.1 运行策划定位与城市街坊高质量再生要求矛盾的变更

  项目“转手”后,光大安石作为投资公司深知“城市最佳再开发发生的假设条件是:土地净剩余价值必须超过土地及地上现有建筑物价值,以及拆除现有建筑物成本的总和”

  [5]。经济测算后业主并没有全拆重建,而是计划采用“快进快出”的运行策划思路,这会让项目陷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运营速度至上的泥潭中,而业主轻人力资产的组织又会导致对项目的深入研究不足而带来设计、实施、选材、城市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位于上海核心区域的项目一旦失去品质,必定会对城市形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设计师意识到项目品质“无立足之地”,因此跟业主进行了多轮深入沟通,从区位优势、规模效应、规划设计、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对项目价值进行提升。设计与运营管理、第三方顾问同步工作让业主逐渐理解和体会到上海经济地位和项目所处区位及业态存在的巨大隐性价值,最后引导业主做出变更,改变投资策略,将项目定位为光大安石在上海最具价值的“资产沉淀”。业主理解到项目策划定位对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项目的再生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正是由项目策划变更开始,公司从开发到运营,把项目打造成工作体验和生活服务共融的“Well Being”社区,并把城市更新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项目重新开发策划理念与政府对城市更新发展的诉求契合是关键,业主跟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的起始阶段进行前置式的协同推进,将原来商业综合体开发调整为办公服务为主的高品质社区(见图4~图6)。可喜的是,光大安石为项目带来城市升值潜力预期的策划恰好与杨浦区打造滨江经济带总部聚集区的理念不谋而合。

  [6],只有将其建成才能重启城市发展的信心和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项目建成后,众多知名品牌入驻,项目效果得到了较好的市场认同,这也间接论证了城市更新建设下的缝合中,首先从解决项目策划定位与城市高质量要求的矛盾入手进行变更的策略是成功的。

  4.2 功能需求与周围环境变化带来差异性竞争需求的变更项目原计划在片区首开,而在停工的时段里,紧邻它的保利绿地广场商办综合体项目率先落成了。光大安石接手后结合周边状况重新调整功能,将商业沿街布置变为主要带动外部街区活力的配套商业、办公作为主要功能业态设于内部,营造安静舒适的社区氛围。项目距离陆家嘴较近,周边高端酒店众多且投资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因此将原土地出让条件要求自持的3万

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图4)

  新功能指标落位、技术落地、施工衔接等问题带来新设计与原设计融合程度、现状条件与新建造工艺衔接需要兼顾的变更。首先是设计过程的应对,烂尾工程设计无论从介入还是起始阶段,都不是单纯的画图创作,而是要参与到配合其他咨询团队做前期尽调起始的项目全流程,设计与各方讨论的开放和兼容性是及时有效决定变更措施的重要方式。其次是实施落地的应对,在大部分土建结构已出地面的前提下,设计调整了平面布局和大量的结构,也对整个机电系统进行了符合新需求的升级。这不仅仅考验了设计对各项技术落实边界条件的掌握以及对技术业务条件的整合,更体现出对项目运营管理全局思考的角色转变,更多地发挥设计除业主和政府外的主导项目方案捏总和全程管控作用,只有这种服务项目全局的观念和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技术思维的片段移置与歪曲利用”[6],这是实现变更策略的有效方式。据业主反馈:“现在是个变化的市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生活、社会、生活方式的认知。对于办公的需求不仅仅是找工位和地方开会,而是社流共享整合的需求。建成后,项目运营显现了空间灵活性,如里面的联合办公空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实证。”这也充分表达了基于功能需求与周围环境改变带来差异性竞争而进行的变更是符合实际要求的。

  4.3 设计优化及技术落实与行业法则更新的时间性错位的变更项目烂尾前设计审核流程已完成,各项指标已确定,而行业相关的规范随时间升级变化,项目重新开发的诉求和时间停滞造成技术与行业规范的错位,所带来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变更,而指标和技术合规是变更落地的前提。

  首先是对规划指标的平衡调整变更。由于新定位以办公为主、酒店为辅、商业作为配套,所以布局需要重新调整,从而导致各功能面积和布局方位均发生变化。而由于项目工规证已出,功能调整不能影响原定的功能面积,为避免项目流程和政府审批等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在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设计对已建部分进行微调,对塔楼业态面积的增减转换通过未建的6栋小楼进行平衡,调整的同时考虑外立面造型的影响及上下管井的对位。其次是在新规范的执行层面的技术文件衔接变更,项目在2013年完成审图,而2014年至2016年,许多重要规范,如防火规范、汽车库、商店、旅馆等规范都经历了更新。各相关审批部门都要求按照新规范执行,因此设计需要按照新规范逐条复核,包括总平面布置、核心筒、地下室的调整等。现状已建条件和新规范冲突的地方需要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听取改造技术措施的意见,平衡拆改引起的弊端。面对变化,设计与原设计方、行政审批方在项目起始阶段就进行全程式的衔接,从了解到评估、从整合到咨询、从优化到落地等多轮回多线推进,体现了项目设计优化及技术落实与行业法规法则在时间错位上的变更是建筑成功再生的重要基础。

  城市作为由街区和建筑构成的巨型复杂的生命体,在运行中,其整体生命活力层级由城市到街区到建筑依次展开,而城市更新建设下的整体生命活力则是由建筑到街区到城市,逐级向上逆向地缝合修复。在城市更新缝合过程中,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不仅仅是某种片段或细节的拉链式更新,而是全过程式地对应城市各方需求的提升,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正是基于前面三种变更逻辑,历经建筑生命体全过程再生之路(见图8~图12)。

  项目改造是因为运营无法继续而进行的“小手术”,结构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和空间品质的“适度提升”,设计可动和不可动界面清晰。烂尾是由于项目生长停滞而进行的“再生缝合”,已施工的部分难以改变,未施工的部分大有可为,设计可变和不可变的界面不清晰。烂尾项目由于各种限制叠加设计难度大,关涉面复杂,恰当的设计步骤是建筑生命体再生成功的基础。

  设计的第一个步骤是“解剖”。解剖项目中存在的“梗塞”情况,如规划指标、建设现实条件、工程现场制约等,分析项目中的“不可变量”与“可变量”,通过各种解剖来确定设计的先决条件,作为重新定位功能条件和重新组织流线设计的基础。第二个步骤是“手术”。犹如器官移植,项目中的器官基础组织已有,结构核心筒作为主心骨已经存在,作为动脉及毛细血管的机电系统已经预留。手术既需要把重组后的功能进行对位和重新固定,也需要把动脉和毛细血管进行分层整理和排布,任何工作的不到位都会影响生命体恢复并且带来后遗症。第三个步骤是“重组缝合”。重组既需要设计快刀斩乱麻式地将项目原本模糊的流线、功能、空间品质和形态进行取舍,又需要对其进行最优组织和重新排列。项目在总体流线设计上把原来整个园区车行到达全部单体的交通流线重组成内部人行、外围车行,突出中心区域人行优先、内部社区体验为上的思路,城市品质和项目品位得到双向“修复”。而对于项目数量众多的出地面管井和出口等问题,设计则对其进行了“巧手穿针式”的查漏补缺,逐一清理,微创缝合。

  项目中的小体量单体原来全部作为商业,注重使用效率,新设计将其调整为办公并预留作为商业的接口,设计对两种功能在“同质”建筑体量进行交错转换,有效促进功能模块的缝合,适应运营的变化需求。项目改成自持为主的运营策略及其多变性需求带来了各单体平面及每个核心筒设计上的缝合需求。例如,在办公区要求开敞空间最大化,促使设计将裙房塔楼相应的配套机房楼梯尽量成组团布置来释放空间,核心筒设计从结构角度要求对称简洁、合理搭接,机电角度要保证进出管线便利且井道交叉干扰小,建筑角度要保证消防疏散、电梯和卫生间配置合理等等,各专业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功能缝合设计,功能再生激发了建筑新的生命力。

  项目原外立面设计已经报批备案,业主不希望因重新设计而拉长外部流程,我们在原方案的基础上,依据新功能进行了有限度的调整与提升。项目为全幕墙立面,幕墙板片的划分效果是保证立面品质的关键,设计基于原模数和新层高的调整情况对建筑形体转折部分进行重点优化,保证各个方向均匀统一的视觉效果。对于裙房多个小体量则优化原设计中两种不同立面语言构成的体块咬合关系,保证所有的交接处都统一。对建筑的沿街立面则是控制最大板片尺寸,推敲雨棚、店招与门扇的竖向组合关系,简化立面线条。外立面幕墙效果主要是细节的推敲提升,改进前后的效果与原设计区别不明显,但所有立面逻辑都能严密地缝合交圈,缝合后的这种“肌肤”的流畅顺滑感,才是城市形象要求的最终目标。

  技术缝合既需要进行结构的“主心骨”缝合,又需要进行机电的“动脉”内缝合,还需要进行外立面皮肤内层的“组织”缝合。技术缝合是全专业和全专项式的整体缝合,需要同外部咨询和审批共同进行“专家会诊式”的同步协作。业主关注的不只是能否成功完成缝合,而是缝合后的全生命周期是否健全和健康。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技术缝合都需要在合理造价的框架内完成,所有技术相关的设计师在项目过程中都需要具有技术和经济的双重敏感度。

  “成功改造的烂尾楼摆脱了城市‘伤疤’的称号,已经成为开发的新宠”[7],以存量发展、注重城市品质提升为代表的上海城市更新建设正以多点、度、多现象、多层次的方式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建设背景下对街区进行的缝合在空间、时间进程,生活及工作连续性三个层面展开,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疏通城市文脉和肌理、提升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烂尾”项目的城市缝合在城市更新和设计角度上,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多元论的视角”

  [8]下的实践和映射,“建筑缝合从城市空间、功能、文脉等层面”[9]进行有温度的“生命再生”式的缝合,要通盘考虑城市、针对项目、兼顾人文来补齐并修复城市中的街区肌理,整合街区尺度,完善城市微观空间界面,提升社区生验和文化品质,达到建筑物生命体再生,从而提升街区生命力和城市生命力。建筑生命体再生中,全过程变更策略也成为应对“烂尾”类型项目的有效方法,并成为拼贴城市理论框架下完成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的实操方法,让设计为城市品质、街区活力、建筑功能实现区域共生与城市共荣助力。(图片来源:照片图纸均由设计师提供,其中图2、图6、图11、图12由张阔绘制;图7由王嘉川绘制;摄影:马元)

  [1] 吴志强. 都市缝合——20年柏林和上海规划设计分析的都市发展空间意义透视[J]. 时代建筑,2004(3):48-53.[2] 王群. 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J]. 建筑学报,2005(1):120-123.

  [3] 童明. 关于现代建筑的凝视——《拼贴城市》的写作背景及其理论意涵[J]. 时代建筑,2021(5):176-184.

  [6] 李海清,胡渠,徐小东. 绿色建筑的物质主义陷阱[C]// 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 第一届中国绿色建筑青年论坛论文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9-45.

  [7] 李宏利,张聘,周嘉嵘. 上海汇智大厦“烂尾楼”改造[J]. 建筑学报,2007(12):63-65.

  [8] 李薇. 解读《拼贴城市》——价值多元论的空间映射[J]. 科技资讯,2008(04):178.

  [9] 朱彦波,闻增鑫. 基于“城市缝合”理念的铁路车站区域更新策略探究——以上海南站及其周边区域为例[J]. 城市营造,2020(12):179-181.

  期可持续开放街区苏腾飞《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全过程的实践思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者简介:苏腾飞,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

  期可持续开放街区苏腾飞《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16街坊项目设计全过程的实践思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者简介:苏腾飞,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

  [6] 史书沛、李硕. 以园区空间引领未来产业:上海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未来街区规划设计[J].时代建筑,2022(01):136-141.

  [8] 苏腾飞. 城市更新建设中的“缝合”:建筑生命体的再生之路:上海杨浦区平凉路 16 街坊项目设计全过程的实践思考[J].时代建筑,2022(01):150-155.

  [9] 余志峰、李皓、顾琦娴. 方案设计总控模式下的超高层塔楼设计策略[J].时代建筑, 2022(01):156-161.

  [10] 陈宏、魏伟、王绍森. 闽地南音的都市变奏 厦门环东海域的三个驿站[J].时代建筑, 2022(01):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