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13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对城市景观变化产生不可预知的压力,城市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与此同时,城市中各历史时期的标志物、遗址、遗迹面临着生存危机。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亟须改进、“千城一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旧城改造引发“建设性破坏”、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穿城式交通道路的建设破坏了旧城道路格局、错位开发使文化遗产受到伤害。 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论坛上,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顾凯(GU KAI 音译)博士指出,城市的历史遗产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城市因此而更加生动,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生活在这座城市市民精神的寄托。然而,因城市改造,许多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及风貌环境遭到破坏,城市记忆消失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规范对城市历史景观的改变,城市保护规划的准备和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的挑战之一,就是确定措施使城市历史景观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保留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1994年由建设部和国家遗产管理局共同起草的历史名城保护方针,为制定中国城市保护规划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些方针中所描述的城市保护措施,主要是基于城市建筑物和其他景观方面的特征评价。然而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保护区的定界和保护区分布标准的建立。 在历史保护规划中,建筑物被划分成重要的遗产建筑、具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需要修建的传统建筑、能被保留的新建筑和需要毁弃的劣质建筑。建筑物的质量和建筑价值评价是规范城市景观变化的重要基础。 建筑遗产与其他文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固定不可移动的,不能像其他文物那样收藏起来,它的保存要占用城市空间,因此,它与现代城市的建设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矛盾。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顾凯表示,城市景观是一个历史背景:过去、现在和将来被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该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应扎根于对过去的理解上。同时,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应该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措施。 据了解,欧洲及北美的城市改造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将老城区保护起来,同时另设新区,形成多个中心的城市形态。二是对城市中某些典型的老城区域、老建筑完全保留,而对其他区域进行更新,在两者之间建造一些风格相似的广场、公园缓冲。 顾凯曾对中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保护开展过专题研究。他说,1980年开始,山西平遥在古城保护规划的准备中,规划者基于对城市形成历史的全面了解,意识到他们所要规划的这个城市的史实的重要性,确定了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城市格局,有利于城市保护与发展建设互不干扰,相得益彰。山西平遥古城因而开创了中国城市保护的先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重心向城外转移。城市中的旧工业区逐渐被废弃拆除,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一些工业建筑和旧址从我们的视野中迅速消失。 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以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作坊、矿场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文物,还包括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工业文化遗存。 工业遗址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工业建筑也是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有些很有永久保存和利用价值,工业遗产的利用和改造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城市保护的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保护城市的文化,保护城市的特色。 据了解,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最成功的范例之一,通过产业转型,工业区内的旧工厂改造成了展览馆,起重架的高墙和煤渣堆被改造成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成了潜水训练基地,废瓦斯槽被改造成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览馆。 英国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利用一座废弃的发电厂厂房改建而成的,该馆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圣保罗大教堂形成对景,成为伦敦的一座包含历史记忆,又融入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 在城市保护中,对建筑遗产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利用,要尽量使形式和功能和谐统一。应根据建筑的性质、保护等级及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筑中有哪些适合做博物馆、哪些适合做办公场所、哪些适合做休闲娱乐。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要有所发展和创新。 城市需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应该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从旧的环境中孕育出新的东西。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对于增加城市的综合文化魅力、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