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BWIN必赢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BWIN必赢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BWIN官方平台《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3-10-27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BWIN官方平台《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新闻发布会原标题: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有关情况

  10月19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有关情况,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浩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近期,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今天我们邀请到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抓手。2020年,市政府印发了首轮新基建行动方案,建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市领导担任各专项召集人的工作机制,实施了4个方面行动26项建设任务,已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总数达到8.8万个,5G基站占移动电线个/平方公里)均位居全国第一;已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1个,设施服务能力和创新能级国内领先;全国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启动建设,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期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新一轮新基建《行动方案》紧抓智能算力、大模型、数据要素、区块链、机器人等技术发展趋势和绿色低碳节能要求,立足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BWIN必赢,强化技术引领、应用引导、统筹布局、开放合作。

  主要目标是到2026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级迈上新台阶,实现“4个建成”:一是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二是加快建成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性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三是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四是全面建成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

  新一轮新基建《行动方案》将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为“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个方面,提出了30项主要任务和10大示范工程以及7项保障措施:

  1、构建泛在互联的高水平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项:一是推动5G网络和固网向“双万兆”探索演进,加快试点部署5G-A网络,开展万兆到户试点。二是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稳步推动实施商业星座组网、智慧天网创新工程。三是打造连通内外的国际网络枢纽设施,推动上海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等扩容和新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四是建设深度覆盖特色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建成30家以上行业或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五是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智能防御、监测预警能力。

  2、建设云网协同的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4项:一是构建城市级高速全光算力环网,联通全市主要算力资源。二是打造超大规模自主可控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争取形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国产智算能力。三是建设普惠型城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支持高性能计算资源升级扩容。四是打造城市多层次商用智能算力集群,构建“双核一带”全市商用算力空间布局。

  3、建设数智融合的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项:一是率先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平台,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建设产品交易、资产凭证服务等业务系统。二是构建多语种语料库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归集海量互联网数据、基于文献的知识库和科学数据库,打造高质量多语种超大规模语料数据库。三是建设浦江数链及政务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动跨境贸易、航运、供应链金融、区域征信等行业应用。四是打造公共数据资源库和授权运营平台,推动公共数据高效便捷共享和跨区域流通。五是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基础设施,构建权威、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一张图”服务应用体系。

  4BWIN必赢、打造开放赋能的高能级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6项:一是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加快推进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建设新一代光源预研装置,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三是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率先打造地面外场技术试验环境和6G试验网络测试等实验室。四是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平台,为自主可控设备及软件产品测试提供第三方验证服务。五是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赋能平台体系,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建设基因型构建、细胞设计等创新平台。六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

  5、打造便捷智敏的高效能终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0项:一是建设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设施,推动全市建设物联感知神经元节点数量累计超2000万个。二是建设智能汽车支撑服务设施,推进道路停车场等智慧化改造,提升重点区域智慧停车引导能力。三是打造“海空”交通枢纽智慧升级版。建设完善浦东、虹桥数字孪生智慧机场,推动外高桥、洋山等智慧化改造。四是构建一体化智慧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区域智慧分拨、及时配送等能力。五是建立灵活共享的智能用能设施网络,试点部署电动车反向充电新型装置,探索构建“虚拟电厂”设施体系。六是布局清洁高效的氢能源应用体系,探索建设制氢、储氢与加氢一体化站。七是创建线下线上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推动各区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学校数字基座。八是打造先进普惠的智慧医疗服务设施,优化以患者为中心、全流程闭环的智慧化医疗服务模式。九是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升级建设100家以上智慧养老院。十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共享的智慧生活设施,发展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新消费模式,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

  上海将延续首批示范工程有关经验做法,在高性能计算能力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高级自动驾驶公交示范、智慧仓储设施提升、海上风电制氢、健康医疗数据赋能、新型智慧养老示范等方面,推进新一批10大示范工程,由市级建设财力按《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有关规则给予支持。

  下一步,上海将持续发挥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作用,进一步深化规划布局、加强要素支撑、完善标准体系、扩大示范应用、引导市场投入、加强法制保障,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地,为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自2020年实施首轮新基建行动方案以来,我市新基建共计完成投资252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从2020年的8%提高到去年的9.6%,其中民间投资超三成。可以说,新基建对拉动全市有效投资的作用愈发明显。近期召开的市委财经工作委会议明确,要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投资的引领作用,加快布局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算力、机器人、车联网等事关未来的关键基础设施,我们将更好释放政府、企业两端投资机会,持续增强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意愿。

  近期,在前期已初步排摸约2200亿元总投资的新基建重大项目和工程包基础上,将其中适合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梳理形成《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机会清单》,共有建设和投资项目100项,总投资约1200亿元;其中,网络基础设施类21项,算力基础设施类22项,数据基础设施类9项,创新基础设施类20项,终端基础设施类28项。

  《清单》内项目主要涉及采购、协作、融资三类合作需求;其中,采购需求主要面向政府出资类项目,项目涉及的部分产品或服务等尚未完全确定采购对象或承建主体,此类项目共计17项,合计投资约80亿元。如数据基础设施领域的城市区块链平台、数字孪生平台等,以及创新基础设施领域的部分科学研究设施等项目,欢迎社会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协作需求主要面向企业出资类项目,即项目涉及的工程建设或运营服务等部分需求需要社会主体参与,此类项目共计44项,合计投资约550亿元。如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以及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项目,欢迎社会主体参与系统开发、应用集成等合作;融资需求主要面向有资金需求的项目,此类项目共计39项,合计投资约570亿元。如创新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终端基础设施领域的加氢站、分布式能源站、智慧物流设施等项目,欢迎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等参与融资建设。

  《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机会清单》将与《行动方案》共同发布,旨在提供更多机会给社会主体参与本市新基建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我们将持续收集相关需求,并根据《清单》公布后的社会反响情况,适时对外发布后续清单。

  此外,首轮新基建行动中我们实施了新基建优惠利率贷款和贴息政策,累计支持24个项目,撬动银行低息信贷超90亿元,带动社会新增投资超200亿元。在本轮行动中,我们将继续实施这一惠企政策,并结合上一轮执行情况对贴息政策作部分优化调整,最大的变化是进一步降低贴息项目资金申请门槛,将申请项目的最低投资额度由原来的1亿元调整为5000万元,保障更多优质项目能够享受贴息政策。新一轮新基建优惠利率贷款和贴息政策预计年内正式出台。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创新支持方式,持续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行动方案》十分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请问上海科创办,目前上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总体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重点有哪些?

  大科学设施是国之重器,每一个大设施的谋划、建设、运营和使用,都凝聚着科学家智慧和心血。杨振宁老先生6年前到过上海,听取一个大设施介绍后,他兴奋地说这个大设施会产生两个诺贝尔奖。当然这是一个比方,他是指在大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这两方面都会有科学产出。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大设施的科学含量。

  上海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设施共20个,在支撑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上海大设施已经初步具备3个特征。

  一是区域集聚。目前,张江科学城正在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其中包括各类光源,如同步辐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同时还有活细胞成像等各类线站。这些设施都集聚在不到2公里的区域范围内。集群设施建成后,我们将同时具备静态结构、动态变化、极高能量这三大微观领域研究能力。可同时满足尖端与广泛、基础与产业的各类用户需求,有力支撑物质、生命、医药、材料、能源、化学、双碳等领域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我们还在积极谋划推动新一代光源预研。

  二是成果丰硕。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我国用户最多、开放度最高、综合成果最显著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为近700家科研机构和6.3万名企业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年均达4500人次,与欧美同类光源相当。此外,光源二期线站现已全面建成,今年用户预计可达近万人次。在重大成果方面,我国科学家利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设施在全球首次实验发现外尔费米子等3种新费米子态;在全球率先解析新冠病毒三维空间结构,助力华堂宁、民得维等多款国产创新药上市;支撑解决了单原子催化、纳米限域催化、高性能碳纤维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力推动了重大成果产业化。

  三是领域多元。除了光子领域,上海还面向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规划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例如,我们布局建设的聚变能源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开工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内唯一的多重特性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平台。这些设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断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从3方面进一步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一是加快推动项目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早日投运。二是加大开放,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上海光源等设施已为科技企业用户开辟了“绿色通道”。三是适时启动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期研究,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科技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主动布局、下好“先手棋”。

  新基建一头连着扩大内需,一头连着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为扩大新基建应用需求,2021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我们出台《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在申报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提出首批7个支持方向,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如支持申康中心建设国内首个服务人工智能企业开发AI+医疗产品的训练设施,设施汇聚约35万例医疗影像数据,覆盖30个病种,单个病种的训练数据集规模超3000例,真正打通“医疗数据获取难”这一行业症结;又如支持上汽集团、江南造船、上航工业、宝山钢铁4家企业在各自领域建设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标杆工厂,合计新建16个智能制造新场景,其中车身焊接无人车间、AI辅助船舶设计等6个场景属于国内首创,形成5G、数字孪生等15项以上新技术应用的行业新标准。

  本轮将继续坚持“建用并举、创新赋能”的要求,继续实施新一轮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新提出的10个重点方向具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打造城市数字底座。近年来,大模型、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全球最新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演进、快速发展。新一轮示范工程提出高性能计算能力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健康医疗数据赋能4个重点方向,围绕算力、数据等创新资源,打造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城市数字底座。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工程,目标是建设本市可信、可控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平台,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促进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并不断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规范制度和标准体系,满足各行业对公共数据的广泛需求。

  二是赋能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快形成若干产业“核爆点”,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新一轮示范工程提出区块链技术应用、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高级自动驾驶示范应用3个重点方向,聚焦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产业新赛道,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商用落地与迭代创新,形成规模效应。如区块链技术应用工程,目标是在政务服务、产业发展、城市治理、金融服务、区域征信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创新生产、生活等服务新模式,同时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促进Web3.0发展构筑技术基础。

  三是做实数字惠民应用。新基建能使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嵌入“民生服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保障能力的作用。新一轮示范工程提出智慧养老、智慧仓储、智慧能源3个重点方向,以数字技术提高民生服务普惠化水平。如新型智慧养老示范工程,目标是打造若干标杆性智慧养老院,推动智能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构建智慧服务、智慧照护、智慧关爱、智慧管理、智慧安防“五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人性化的新一代养老服务。

  请问市经信委,今后上海在“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等前沿领域的建设重点有哪些?具体怎么推进?

  “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是以5G、智能算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全面深化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本市构建“2+(3+6)+(4+5)”现代化产业架构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一是建设高水平网络基础设施。上海持续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获评工信部全国首批“千兆城市”称号,宽带用户下载速率测试位列全国排名第一。我们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交通枢纽等重点领域累计打造了超900项5G创新应用,共有84家单位入围国家“5G+医疗健康”试点,8个项目入围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名单。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总数达到8.8万个,5G基站占移动电线个/平方公里)均位居全国第一。为扫除信号盲区,今年我市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信号覆盖工程”,已累计完工1768个小区。同时,上海也是全国第一个三大运营商均加入5G-A阵营的城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上海形成了“工业数据、工业知识、工业算法”三大能力体系,链接全球120万家企业、861万台工业设备、153万个工业数据集,汇聚108万开发者,涌现5万多个工业APP,实现了互联互通。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5G用户普及率、千兆用户占比等重点指标,同步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推动民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工业5G专网建设,实现标识解析体系在重点产业落地300个以上深度应用场景,在卫星互联网和6G通信等领域加快前瞻性布局。

  二是建设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近年来为支撑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适应城市发展定位,上海统筹数据中心布局、规模、用能,提出了“存算一体、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建设目标。截至目前,已建成机柜总量达到21.5万架,近三年分批支持了42个共14万机架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在用算力规模超14 EFLOPS。下一步,我们将对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升级扩容,为本市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提供普惠算力服务,支持重点区域建设规模化商用智能算力。

  三是培育高水平数据要素市场。2016年《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发布以来,数据条例、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今年8月数据要素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全市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2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3900亿,张江、市北、临港等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的效应初显。公共数据开放连续5年全国排名第一,累计向社会开放政务数据近6000项。组建上海数据交易所,累计挂牌数据产品近1700个,要素价值转化路径基本形成。深化国际数据港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和行业特色数据空间。组建上海市数商协会,大数据联盟会员超过800家。下一步,本市将加快数据资源全球化配置、数据产业全链条布局、数据生态全方位营造,着力打造资源配置新枢纽、加强数据产品新供给、激发场景应用新需求、发展数商新业态、布局发展新空间、营造发展新生态。

  “新基建”有很多涉及交通领域,请问市交通委,目前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还会有哪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目前上海在交通领域“新基建”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根据2020年市政府首轮新基建行动方案,我委制定颁发《上海市交通行业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经过三年努力,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形成了“智能、绿色、高效、安全、共享”的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新生态,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拉动投资,成为新基建领域的“主力军”和“新标杆”。

  一是形成丰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场景,累计开放926条、1800公里道路,里程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推动G15、S32、G60等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车路协同应用系统;三是开展洋山港铁公水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洋山港无驾驶人智能重卡商业化运营新基建示范工程,启动外高桥码头自动化改造工作,建设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四是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建成各类充电桩约77万根,其中公共桩(含专用桩)约18万根,充电难问题得到缓解;五是加快建设智慧停车场,打造徐汇西岸传媒港智慧停车新基建示范工程,提供各类智慧出行停车服务。

  根据市政府新一轮新基建《行动方案》要求,结合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我委将开展交通领域新一轮新基建推进工作,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智能汽车支撑服务设施方面,持续深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布局,探索自动驾驶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化路径,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的示范运营。建设自动驾驶公交示范工程,在中心城区的特定时段、路段试点运营自动驾驶公交。打造在国内具有标杆意义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将上海建设成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重点打造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

  在智慧交通枢纽设施方面,建设完善浦东、虹桥数字孪生智慧机场。推动外高桥、洋山等港区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内河航道建成智慧航道数字底座。以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等为载体,推动海运、空运、铁路、公路运输信息共享,提高多式联运效率。推进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面向未来的站城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枢纽典范。

  在智能用能设施网络方面,上海将持续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未来三年,新建公共充电桩超3万个;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使用,在交通领域新增12万千瓦容量光伏发电终端,促进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交能融合发展。

  请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新片区正在着力建设智慧生态现代化新城,新片区在新基建领域有哪些主要成效?下一步又有哪些考虑?

  近年来,临港新片区以“五个重要”为统领,突出“智慧、低碳、韧性”的城市建设路径,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

  一是建成了一批高能级数字新基建项目。建成国家新型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截至目前,接入总带宽1.82T。开通了国际数据传输专用通道,已有15家企业开通21线专用通道。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400余个。建成全市首个全光纤1000M到房间智慧家庭示范小区。建成高能级算力中心8个,机架数2.3万架,可调度算力约3EFLOPS。建成国际海光缆5条,海光缆登陆站2个,这些设施可以较好地吸引更多数据要素向中国流通BWIN必赢、在临港集聚。

  二是建成了一批智能网联的交通新基建项目。完成核心区道路合杆合箱,推动智能网联的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建设。预计年底约80公里的“车路协同”道路全面建成。洋山智能重卡商业应用已常态化运行。累计实现241条、545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开放。全面赋能新片区“智驾、智数、智产、智城、智标”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三是建成了一批绿色低碳的能源新基建项目。成为首批整区域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区域,累计新增并网容量88.64兆瓦。已建成加氢站2座、在建2座、筹建4座。已建成综合能源站1座、在建4座、筹建8座。洋山港已成为全球第三,国内首个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保税LNG“船到船”加注业务的港口。新片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新基建新一轮行动方案的指引下,进一步发挥开放创新的优势,把新基建作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品质、强功能,赋能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

  一是着力建设好国际数据港。争取建设新型国际海光缆和登陆站,建设服务国际数据合作的绿色数据中心,打造国际高能级数据流通的新枢纽。启动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与国际数字经贸规则的对接和标准制定,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流动的新机制、新技术,推动国际数据产业合作。

  二是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高标准建设全国标杆性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推进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探索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装备应用场景拓展和制度创新。推动AI大模型在自动驾驶的应用,切实把新片区打造成为未来汽车城。

  三是加快推进低能耗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氢能地方立法制度创新,推动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探索建设制氢、储氢与加氢一体化站,并在海上风电制氢以及储氢和氢能应用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推广虚拟电厂建设,开展储能示范项目应用,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适应绿色航运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开展新型船舶绿色清洁燃料加注服务。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行动方案》的全文已经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公布。各位记者如果还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与市发展改革委或者市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