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1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BWIN连载丨2023年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一)近日,成都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中国网四川开展2023年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正式出炉。40个极具代表性、创新性的案例从145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2023年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现将陆续梳理分享40个典型案例详情,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领域日益增加的司法需求,成都法院于2022年4月22日正式揭牌运行成都国际商事法庭,成为中西部首个、全国第三个在地方设立的国际商事法庭。成都法院联合国内外涉外商事纠纷机构,创建商事法律服务平台,指导建立天府中央法务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形成“一庭两中心多点”的国际商事审判格局,逐步构建“诉调融合”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全面提升国际商事纠纷化解能级,打造服务保障企业“全生命周期”工作体系,健全中外企业服务问需和保障机制。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针对市场主体跨国投资和外企来蓉在川经营发展司法需求,发布22条暖企惠企举措和100条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提示。在天府中央法务区举办全国性涉外法治座谈会,邀请全国各地国际商事法庭和涉外审判先进法院交流经验、研讨热点。联合国上诉法庭首位中国法官、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高晓力全程参会研讨。 举发挥首案效应,成功办理涉外独立保函止付BWIN官网、驳回“不方便管辖”申请、承认德国仲裁裁决等首案,提高涉外民商事裁判公正度、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国际商贸活动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障我国金融机构国际信誉、维护国家司法主权等树立示范导向。发布《成都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报告(2018—2022)》(白皮书)及涉外民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立体展示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情况,发挥司法数据“晴雨表”作用。 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课题研究,深度参与最高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人民法院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研究——从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保障视角出发”,课题经最高法院考核已获评优秀。与四川大学、成都市司法局、四川天府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中心、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签订人才培养、诉调对接、域外法查明等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四川大学完成四川省法学会法治实践创新专题课题《提升天府中央法务区涉外法治服务水平路径研究》。 2022年全年成都国际商事法庭受理涵盖涉外、涉港澳台、公司、仲裁、合同等领域的案件4723件,结案3893件。围绕高质量保障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建设的有关工作获得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王树江院长的批示肯定。打造国际商事法治工作矩阵,全力服务保障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相关工作获《中国审判》推广宣传。多个服务保障成都营商环境建设具体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近百家媒体广泛宣传。部分调研成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纂的《法治蓝皮书》。 2022年4月,最高检决定在全国部署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市检察院稳妥有序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成都实践,初步形成“治罪与治理并重”的合规案件办理模式。对于办理的涉企业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在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不起诉决定或者根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出轻缓量刑建议的同时,针对企业涉嫌具体犯罪,结合办案实际,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整改落实,减少和预防企业犯罪,探索从个案合规上升为行业合规,积极推动行业系统治理,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对于拟开展合规工作的案件,市院要求各基层办案单位逐案通过召开第三方机制联席会议、走访函询等方式,听取涉案企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争取第三方机制成员单位支持,根据合规工作需要提供涉案企业经营情况、行政调查材料、处罚决定等监管信息,结合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在办案中形成的前置调查材料,汇总形成涉企案件综合信息档案,为合规启动评议、考察结果“互认”提供参考。 与市法院会签《涉案企业合规工作协作机制实施办法》,探索合规纳入起诉书、裁判文书说理,合规纳入法庭审理,合规分案处置操作规程,为提高合规案件质效提供支撑。市院在办理某上市公司负责人违规不披露重要信息案过程中,根据该企业难以在审查起诉期限内完成合规整改的实际情况,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将合规工作延伸至审判阶段,该案例获央视专题报道。 发挥合规工作对于行业系统治理的促进作用,推动企业健全长效合规管理,在前置调查、合规考察、跟踪回访等环节,共计向涉案企业制发专项合规检察建议16件,帮助企业识别涉罪风险、梳理管理漏洞、健全合规体系。如在办理某保洁公司人员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合规案件中,向涉案企业制发安全生产专项合规检察建议,帮助企业排查环保作业中存在的驾驶员违规、预警不足等风险隐患,督促企业建立起一体化安全事故防控数据平台,已大幅度减少违规行为发生。推动行业治理效果提升,对于合规案件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向行业主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促进行业中类型化风险的消除。如在办理某罐装液化气生产企业涉嫌非法经营危化品的合规案件中,对于多家同类型企业均涉及的“罐装液化气违法掺混”问题,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促进行业监管要求落实到位。探索数字赋能合规考察,在合规办案中研发企业合规大数据监督模型,整合涉及企业纳税、采购、运输、产品等多方监管数据,为判断企业是否持续合规经营,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办案单位针对“罐装液化气违法掺混问题”研发的监督模型,已在3家涉案企业的合规考察中运用,并拟推广运用于全市24家同类型企业。 截至8月底,共办理企业合规案件43件(已办结27件、在办10件,因遗漏罪行要求中止合规工作1件,不批准开展5件),其中适用第三方机制办理28件,适用简式合规10件。另有1件正在报批报备程序中,有5件因不符合条件没有通过报批报备程序。目前已有25家企业通过评估,涉罪的13家企业和28名企业主及相关责任人员被依法不起诉。有1家企业没有通过评估,1家企业和6人被依法起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围绕主动融入“智慧蓉城”建设,着眼打造人才工作智慧应用场景,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政策服务平台——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以智能手段支持广大人才发展,切实解决人才政策“谁能办”“怎么办”“找谁办”的问题,提升政策抵达率,推动从“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 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集成省、市、区三级具有代表性的人才政策,将政策语言转化成人才浅显易懂的信息呈现,通过对人才的全面画像和对政策的精细解构,实现政策和人才的精准匹配,并进一步面向各类人才进行智能推送和宣传推广。平台构建政策、服务、产业、机遇四大功能模块,定制从政策精准查询、政策条件匹配、项目申报办理到进度跟踪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并提供可视化服务导航和全周期专属服务。 平台集成省、市区、最具代表性的人才政策,搭建7个类型、20余条政策适用性逻辑框架,让人才通过回答年龄、学历、职称等4至7个简单问题,即可得到超5000种不同人才画像政策匹配结果,通过政策“量身定制”,切实降低人才和企业政策学习获取成本,实现从“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 平台链接科技、人社、公安、住建、商务等20余个市级部门和23个区(市)县人才服务资源,嵌入招聘就业、创新创业、安居落户、生活福利、文旅服务等近100项内容,同步打通人才落户、人才驿站入住、人才公寓申请等业务办理渠道,推动实现人才从精准查询、政策咨询到申报办理的需求“一站式解决”。 平台搭建“AI+人工”客服窗口,梳理常见的高频问题50余个,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打造可视化人才服务场景,实现人才驿站沉浸式浏览等“可参与、可体验、有乐趣”的全新交互。添加操作指南、主题切换、一图看懂等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平台新用户友好度。 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是主动融入“智慧蓉城”建设的城市战略,建设人才工作智慧应用新场景的创新尝试;是通过智慧化赋能,推动实现从“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的重要路径;是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人才政策叠加优势,赋能用人主体、回应人才需求的主动作为;更是彰显城市“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重要支撑,自上线以来,平台已整合省、市、区三级人才政策、服务等各项资源超百余项,实现人才政策“一站查询”、人才资讯“一窗浏览”、人才补贴“一键匹配”、人才服务“一网通办”、人才招聘“一体服务”等功能。自4月份平台上线以来,半年内已服务各类人才超73万次,其中青年人才用户使用占比超75%。 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以来,成都市发改委全力推动招投标领域全面开展规则制度清理、着力降低交易成本、不断优化交易机制等,会同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招投标交易环境,形成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BWIN官网,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和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招标文件是整个招投标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整个招投标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为针对影响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现象的精准治理,从源头解决招标人编制招标文件没有详细指导、评标专家论证判断时缺乏参考依据、行政监督部门监督检查时缺少统一标准等实际问题,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房建市政、水利水务、交通运输等行业招标文件编制指引,从招标文件编制这一关键环节切入,三向发力构建招标文件编制指引体系。通过事前精准指导预防和消除潜在隐患,有效减少了因招标文件编制不合理、不规范、不标准引发的系列问题,“举一反三”推动招投标活动进一步提质增效。 结合开展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以来发现的问题现象,市发改委推动行业行政监督部门积极进行探索创新,率先在房建市政行业出台了《成都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文件编制指引(2021版)》(以下简称《房建指引》),《房建指引》严格根据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行业有关政策文件制定,实现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政策规定,编制工作有据可依。针对编制招标文件需要使用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进行条目式明确,汇总并归纳招标文件编制必须遵守的规范性要求并具体明确需要遵循的条款内容,为市场主体编制工作提供准确支撑。 二是细化条件要求,避免设置超标违规。针对招标文件中各类常用的资格条件设置要求进行细化和强调,例如项目关键岗位人员设置要求和更换条件、审查企业资格业绩可设置业绩个数和状态等,对实际工作中高频发生和常见的条件设置项逐一明确,特别是对应当具备和不得要求情形均进行了详细说明,避免招标人在编制时违反禁止性规定。 三是厘清量化标准,具体划清可设范围。针对招标文件评分办法中涉及量化打分的具体环节按照能量化则量化的原则,对大纲评分标准、项目管理机构配置、其他评分因素和投标报价等四个主要方面的评分条件设置进行数字化说明,直接具体展示各项评分条件适宜的分值设置和评分要求,让招标人清晰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消除评分办法中的不合理现象。 一是推动水利行业出台编制指引,跟进加强规范化指导。在系统总结《房建指引》的经验基础上,市发改委着力推动创新成果复制推广,进一步在水利水务行业出台了《成都市水利工程招标文件编制指引(2022版)》(以下简称《水利指引》)。《水利指引》充分结合招标人在编制工作中的需求分门别类展示重点,通过明确对招标文件资格审查、评标办法设置等要求,在水利水务行业系统加强招标文件编制工作,推动招投标活动更加规范。 二是推动交通行业出台编制指引,进一步延伸覆盖范围。市发改委持续推动编制指引在重点行业推广,在交通运输行业出台了《成都市公路工程招标文件编制指引(2023年)》(以下简称《公路指引》)。《公路指引》结合公路工程实际需求对编制指引工作进行了优化创新,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条款编制指引,第二部分为合同编制参考文件指南,进一步在交通运输行业细化指导招标文件编制工作,推动招投标活动更加标准。 三是推动构建规范指引体系,提供便捷可享系统服务。成都市招标文件编制指引从规模最大的房建市政行业开展探索,系统总结创新经验加强复制推广,“举一反三”实现了对三大重点行业的全面覆盖,三向发力共同构建起了市场主体随时可考、可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招标文件编制指引体系,并进一步推动指引体系便捷可享。实施房建市政、水利水务、交通运输行业项目的招标人对照招标文件编制指引要求设置相关的资质资格、类似业绩即可高标准地完成招标文件编制工作,有效避免排斥和限制潜在投标人的违法违规问题发生,实施其他行业项目的招标人也可以充分借鉴、参考重点行业的编制指引指导自身招标文件编制工作,帮助各类市场主体零门槛、零成本提高编制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跨行业、跨类别实现“举一反三”,推动开展招投标活动更加便捷高效。 结合近年来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工作和行业日常监管工作实践,成都市再次在房建市政行业率先推陈出新,升级推出了《成都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文件编制指引(2023版)》,进一步结合工作实际满足编制需要,深度规范招标文件编制行为。一是分类制定指引,模板更加清晰。新版指引根据实际工作中高频使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总承包、采购等招标标段类型,针对性制定了五类细分编制指引,进一步满足不同类型标段的参考指引需要。二是统一指引体例,要求更加明确。新版指引充分结合实际需求优化指引体例,在细分五类标段指引的基础上,统一编制指引的章节设置和规范表述,均按照招标前置要件、编制总体要求、资质资格业绩设置、评分办法设置等顺序来展示内容,招标人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上手和掌握更加容易。三是兼顾实践需求,差异化加强指导。新版指引结合实践管理重点要点延伸对招投标活动的细化指导,在施工、工程总承包类的编制指引中加入合同条款设置章节,对履约担保、工期、工资担保等合同重要内容进行具体指导,引领推动招标文件编制指引体系更加系统化、标准化。 系统明确规定要求,文件编制更加规范。编制指引通过细化、量化和明确各类资质资格条件的设置要求和禁止性规定,实现有效规范招标文件编制工作,最大限度预防了个别招标人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等行为的发生,极大提高了招标文件编制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同时,招标文件编制指引也解决了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对招标文件审查标准不一致、检查依据零散等问题,实现招标文件行政监督全市统一,有效规范了行政监督行为,减少了因政策理解偏差和招标文件编制质量不高引起的异议、投诉和举报,招投标活动更加高效。自招标文件编制指引出台以来,已累计为房建市政、水利水务、交通运输行业超过4500个项目标段提供编制指导,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文件编制更加规范。投资效益有效提高,市场竞争更加充分。通过编制指引对招标文件编制工作的不断规范,各类常见的潜在问题在事前进行了充分预防和消除,招标人可以有效的结合自身需求开展招投标活动,以科学合理的条件设置结合持续降低招投标交易制度成本举措,引导广大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促进良性竞争,从中选择理想的承包单位。2020年以来,成都市全市工程招投标领域已累计节约资金超过283亿元,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投资效益充分提高,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各行业招标文件编制指引发布后,招标文件编制工作有据可依使得成都市招投标市场风气得到有效扭转,突出问题得到治理,行业风气得到净化,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在各行业招标文件编制指引的持续作用下,结合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的持续深入,成都市招投标市场环境更加良好,投标人更加活跃。对比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招投标交易数据显示,每个标段平均投标企业数分别为8.5、11.4个、14.1个和14.5个,逐年持续上升,成效愈加凸显,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要看企业有没有获得感。”2023年成都市财政局坚持以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尺,聚焦政府采购活动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持续实施证明材料简化、保证金减免、资金支付提速、全流程电子化采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行动,全方位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交易成本,促进营商环境建设提质增效。 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简化供应商资格条件审查形式,对于供应商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重大违法行为记录、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良好商业信誉、重大信用信息记录、是否属于中小企业等7项证明材料,可以通过供应商书面承诺、信用记录查询及社会监督等方式查验的,不再要求供应商提供证明材料,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交易隐形成本。 明确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不得收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保证金,全面停止收取投标(响应)保证金,鼓励采购人少收、免收履约保证金,货物项目履约保证金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采购合同金额的5%,严禁将履约保证金限定为现金形式,允许供应商自主选择以支票、汇票、本票、保函等非现金形式提交,多管齐下降低市场主体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交易资金负担。 加大预付款支付比例,适合支付预付款的项目,明确采购人应当在采购合同中约定支付预付款,预付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采购合同金额的30%,中标、成交供应商为中小企业的,预付款支付比例原则上不低于采购合同金额的40%。强化资金支付管理,对于满足合同约定支付条件的,采购人应自收到供应商发票后15日内将资金支付到合同约定的供应商账户,中标、成交供应商为中小企业的,采购人原则上应当自收到供应商发票后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支付到合同约定的供应商账户,不得以机构变动、人员更替、内部程序、单位放假等为由延迟付款,采购人无故拒绝或者延迟支付政府采购合同款项的,应当依照采购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有效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交易垫资成本。 印发《关于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的通知》,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融合发展,明确全市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均应通过四川省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实施全流程线上采购,采购文件获取、投标文件递交、开标评审、磋商、谈判、询价、采购结果确认等各环节在线办理,电子采购文件免费提供,成都市政府采购活动完成从“线下办”向“线上办”、“纸质化”向“无纸化”、“当面办”向“远程办”的全面转变,全国各地市场主体参与成都市政府采购活动实现“零费用”“零跑腿”,进一步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交易成本。 2023年1-6月,全市实施全流程电子化采购项目近1000个,免费提供电子采购文件项目3300余个,据测算,为供应商节省采购文件购买、标书印刷和交通成本数百万元,减少供应商资金占用超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成都人社紧紧抓住打造全国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四川试点“成都样本”契机,坚持“1323”工作思路,以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促进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人社服务,持续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 一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积极参与全省标准研制,省市共建52项人社服务标准;完善成都特色的地方标准体系,健全由7个子体系198项标准组成的成都市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编制187项全市人社政务服务标准化事项清单,在全国率先发布4项人社智慧治理地方标准。 二是夯实数据基础底座。打造人社数据核,集成融合就业、社保、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六大业务板块数据;纵向畅通数据链,创新构建起畅通部、省、市、县四级的数据汇聚链条;横向拓展数据网,梳理形成数据需求动态清单,汇聚跨部门数据,构建“数据融合、系统整合、部门赋能”的“一核多元”新模式。 三是建立“12344”信息化架构。以成都人社智慧治理中心(智慧大脑)为枢纽,创新应用数据和智能“两大引擎”,打造业务、综合、大数据“三类主题”,推进数据、业务、智力、生态“四维融合”,加速智惠群众、智能治理、智联业务、智控风险的“四智”智慧场景应用,构建“12344”智慧人社治理体系,形成“两化”融合应用支撑。 一是推进“八办”服务。以标准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持续深化人社“八办”服务,推动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实现人社政务服务241项事项“一网通办”、9个“一件事一次办”落地,60项高频业务“掌上办”、61项业务“自助办”BWIN官网、40项业务“川渝通办”、33项业务“跨省通办”、13项提醒服务“准时办”、推行特殊人群线上咨询帮办代办。 二是优化就业人才服务。打造集用工、求职、服务于一体的“宜业成都”标准化线上服务平台,高频次开展百日万企、“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建设完善集线上职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技能人才线上服务平台;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一网通查,档案接转智慧审核、全程网办。 三是强化服务评价。用好覆盖全市的“好差评”管理系统,畅通线上线下评价渠道,完善全市人社系统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引导以及差评回访、核查、整改等工作机制,对评价实现全过程、全覆盖数据化管理。 一是赋能经办服务。动态归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需求,智能推送适用岗位、服务和政策。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审核体系,实现政策发布、资格匹配、资金直达同步开展,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社保费阶段性降费等政策兑现服务“免申即享”。 二是赋能协同服务。依托智慧人社数据治理成果,推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对象发放资格自动核验、住房购买资格核验等跨业务、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三是赋能业务监管。聚焦经办服务、基金安全、欠薪隐患三类风险,以大数据手段编织风险防控网,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综合人社内部数据和学历、户籍等外部数据,精准分析出全国在蓉应届毕业生名单,搭建应届毕业生在蓉就业情况主题,为精准施策,多样化就业服务提供支撑。 依托省市业务经办信息系统,实现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在全市5350个经办服务场所(网点)及20个线上平台通办;试点以来,治理形成超150亿条标准数据资产,“免申即享”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0亿元,筛查防范经办服务疑点数据近5万条,抽查并核实处置基金安全预警业务超2万笔,识别欠薪风险企业超千家,为384个市县两级部门提供数据服务2.5亿条(次)。试点年度期间,成都在全省人社系统行风建设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较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 2023年4月,成都市作为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四川试点主要评估点位,助力四川试点以97.1分的高分通过验收评估,并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总结推广现场会的全国唯一现场观摩点。 2023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吴秀章率部属相关司局、国家相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相关负责同志,四川省各市(州)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140余人到成都市政务中心人社分中心、武侯区政务中心人社综合服务大厅、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现场观摩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域的创新经验和典型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后,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联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的通知》,鼓励和支持不动产“带押过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创新提出“带押过户”套餐式组合办理新模式,有效解决存量房交易过户“转贷”办理时间长、交易风险高、资金负担重等问题。 深化不动产登记与金融便民利企合作,联合原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市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存量房“带抵押过户”登记服务的通知》,明确工作目标,厘清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审核审批互认机制,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资金监管、贷款等多部门、多事项、多环节“带押过户”业务协同高效办理,确保“带押过户”取得实效。 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精简办事材料、优化办理流程,在《民法典》实施前,率先将抵押登记、转移登记等多个事项合并办理,提高办理效率;《民法典》实施后,结合“抵押登记、转移登记”合并办理多年实践经验,创新提出适宜成都实际的“带押过户”套餐式组合办理新模式,买卖双方和贷款银行可自主选择“抵押权变更及转移登记模式”“新旧抵押权分段登记模式”“新旧抵押权组合登记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办理登记,增强政策适用性、可操作性;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将离婚分得、夫妻财产约定、继承、赠与、司法拍卖和企业间不动产转移及不良资产处置等事项纳入“带押过户”办理范围,满足群众多样化办事需求,切实做到便民利企。 推行存量房转移及抵押权“双预告登记”,通过预告登记制度,防止“一房二卖”,防范抵押权悬空等风险,维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积极引入资金监管机制,推动建立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确保存量房交易资金安全到位;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管,梳理各环节风险点,分类制定处置措施,切实防范化解“带押过户”业务风险。 成都市存量房“带押过户”套餐式组合办理新模式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服务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推行“带押过户”,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存量房买卖必须还清贷款后方可解除抵押并过户的困境,有效解决“转贷”办理时间长、交易风险高、资金负担重等问题,积极回应了企业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实现“带押过户”多项登记业务“进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办一次业务”,办理时限由原来单项业务分别办理共需10—15个工作日压缩至合并办理1—3个工作日,办理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多方主体共同建立不动产“带押过户”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保障交易双方及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满足了企业群众对财产权利高质高效保护的需求。 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办理存量房“带押过户”业务2978件,其中离婚分割190余件、夫妻财产约定80余件,涉及原贷款抵押金额约27.84亿元、新贷款抵押金额约36.54亿元。 中试是为科技成果进行规模化生产提供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和成熟、适用、成套技术而开展的中间试验。中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必经之路,是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环节,是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链耦合产业链的薄弱地带。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和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部署,为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动中试项目(基地)建设,2022年10月,市生态环境局出台了加快推动中试项目(基地)建设5条措施,积极探索中试项目高效环评审批,取得了积极成效。 科学简化环评内容,鼓励入园中试项目(基地)充分利用园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在有效期内共享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监测等数据资料,以引用现有数据为主,简化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更新《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将化工(仅限新能源)、医药制造等行业的研发中试项目纳入环评审批正面清单管理,实施告知承诺制,进一步缩短中试项目审批时间。 鼓励产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需求,采取集中设置产业中试基地、孵化器等“园中园”管理模式,探索统一类型中试项目打捆开展环评审批,由中试基地建设或具体负责单位统一建设中试项目(基地)环保公共基础设施。 组建中试项目(基地)环评服务团队,创新开展中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搭建常态化“全生命周期”环保服务平台,实施环评服务端口前移,从中试项目招引环节提前介入,从“招引-环评-建设-验收-排污许可-投产-破产环境权益保障”全生命周期进行点对点服务。将以往企业自主办理环评、验收手续等传统的环保管理方式,改革为“全程服务指导在前、企业傻瓜式操作在后”的便企服务模式,真正做到为企业排忧解难,跑出我市环保服务加速度。 优化“中试项目”环评审批程序工作实施以来,有效解决中试项目报批频次高、环评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扩大了承诺制审批项目范围,探索部分对环境影响可控的企业简化环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项目尽早落地见效。以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材料院材料科创空间中试平台项目为例,环评从受理到取得批复仅用时6个工作日,从项目招引立项、可研设计到取得环评批复仅用时3个月,目前成都材料院材料科创空间已形成具备30t/年高端钛及钛合金管材、丝材、粉体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以及10t/年特种金属材料热处理能力的高端材料成果孵化转化中试基地。 长期以来,由于成都国际铁路中心站不属于海关监管场所,中欧班列进口货物运抵中心站后还需短驳至铁路口岸落箱,完成通关手续后再吊箱上车出区。为提升中欧班列(成都)通行效率,在成都海关、青白江海关的指导下,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创新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快速通关+进口直提”模式,实现货物从中心站经铁路口岸出区全程不落箱,通关效率明显提升,通关费用显著降低,有效提升成都中欧班列的组货、分拨能力。 运营企业、铁路部门、入境口岸及属地海关通过铁路运输工具管理系统、铁路舱单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打通物流数据对接壁垒,实现对中欧班列载运货物的多方协同监管,促进信息匹配、闭环管理和资源协同,有效精简海关通关手续。班列入境前,进口企业通过铁路运营企业向海关提出快速通关业务申请,铁路运营企业通过海关总署与铁路部门“总对总”进行信息交换互联,提前传输铁路舱单电子数据。班列到达入境口岸后,属地海关结合理货报告、运输工具确报等电子信息审核通过铁路快通舱单。班列到达成都中心站后,中心站形成到货卸车报告。同时,突破传统铁路快通模式下中心站需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要求,中心站到货卸车数据与铁路口岸经营人陆港运营公司运抵数据共享、监管无缝衔接,属地海关接收到货卸车信息即认可运抵,可立即对铁路舱单电子数据进行审核、放行、核销。 在进口快通模式下,创新叠加“提前报关”,突破进口货物运抵中心站后还需短驳至铁路口岸落箱,完成通关手续后再吊箱上车出区模式,实现进口货物“车边直提”。进口货物运抵中心站前,进口企业向海关提出提前报关申请,货物采取“快通”模式运抵成都中心站后,未被海关布控查验的进口集装箱货物可在报关单放行后直接从铁路线束提离,在铁路口岸不落箱直接出区运至企业目的地仓库。 通过“铁路快通+车边直提”模式,货物在集装箱中心站不落箱直接从铁路线束提离运至企业仓库,每票进口货物减少了2次集装箱吊装、2次转关手续和口岸堆存环节,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较原来快了2-3天,单票货物减少报关、短驳、吊装作业成本及口岸堆存费用千元以上。 成都市水务局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精准发力,督导市自来水公司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主动作为+精准服务”模式,着力解决市民获得用水“操心事”、化解百姓日常用水“烦心事”、办好服务群众“贴心事”,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用水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一是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智慧水务”为重点,从供水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的角度,推动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用水户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二是依托工建审批平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实时共享、用水需求同步采集,实现用水报装“免申请”“零材料”。 三是打通以市自来水公司门户网站、微网厅为主,微博、服务热线为辅的线上服务渠道。同时扩大微网厅业务范围,搭建全方位、人性化、易获取的线上服务窗口,加速实现获得用水网上办理便利化、常态化。 二是与天府市民云平台的深度对接,在原有用水缴费的基础上,新增自助查表、水费备款及抄表提醒订阅等便民服务。 三是依托“天府蓉易办”,整合水电气讯行业系统,打造水电气线上共享营业厅及政务大厅水电气联办窗口,按照“组团服务、协同联动、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改善用户水电气报装“多头跑、资料多、环节多”现状。 二是在受理用户申请后,提供“一对一”咨询、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现场快速报价、工程款延后缴纳、上门签约等服务。 三是在用户通水后,提供不定期“水保姆”跟踪回访、独居老人试点监护、个性化水单、自助抄表等服务,并建立营销排查、管网维修长效联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用户获得感。 二是对使用水表口径DN50以下的非居民用户无外线工程提供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的“三零”服务。 三是针对新建社会投资小型仓库、厂房等工业类建筑项目,启动10000快速接水模式,1个工作日通水、0申请、0材料、0跑腿、0费用。智慧化供水服务逐渐常态化。一是完善供水水质水量水压在线监测体系,将供水管网在线压力监测系统与管网分区计量系统高效融合,极大降低爆管抢修时间,减少水损。二是将市自来水公司微网厅服务业务范围由7项扩展至24项,覆盖咨询投诉、水费缴纳、自助查表、票据开具、业务申报及进度查询等,实现全用水业务“掌上办”,2023年以来已为1.4万余户用户提供自助抄表业务,并完成线条。 智慧化供水服务逐渐常态化。一是完善供水水质水量水压在线监测体系,将供水管网在线压力监测系统与管网分区计量系统高效融合,极大降低爆管抢修时间,减少水损。二是将市自来水公司微网厅服务业务范围由7项扩展至24项,覆盖咨询投诉、水费缴纳、自助查表、票据开具、业务申报及进度查询等,实现全用水业务“掌上办”,2023年以来已为1.4万余户用户提供自助抄表业务,并完成线条。 “政务+供水”服务便利度不断提升。依托与政务系统的共享互通,实现给水接入免申请、零材料、线上办,不动产交易用户用水无感过户,水电气业务报装信息共享、复用,有效支撑企业和个人“一站式”联办服务,2023年以来已办理不动产交易用水无感过户和水电气联动报装103件,用户满意度100%。 供水服务温度持续升高。一是向居民推出600余份包含用户用水量天数、抄表周期用水量以及全年累计用水总量的“个性化水单”;二是主动介入老旧小区庭院管网维修,2023年完成35个老旧小区庭院管网维修,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用户产权内管网漏损;三是联合社区开展独居老人水量监控预警,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精准关爱服务。2022年市自来水公司上、下半年用户满意度得分均在91分以上,按照国际通用的CSM七级分值区间标准,均处于“非常满意”水平。 供水成本不断压缩。市自来水公司为用户累计减免供水工程费用1000余万,惠及2000余户用水用户;2023年,全市推行“欠费不停供”政策,截至8月底,已有58321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该项政策,缓缴水费共计2606.65万元,减免违约金126.53万元。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关注国脉电子政务网,政府CIO的思想阵地与交流平台,5000位政府CIO在这里读懂“互联网+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