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24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人物丨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学专业)2016年底,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揭晓,建筑学专业有8位专家荣获大师称号。本专题对8位大师的发展、创作、思想进行了介绍。 2016年12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共69位专家获得大师称号。其中,建筑学专业有8位专家荣膺此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称号。此评选是为了激发广大工程勘察设计人员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引导和激励他们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中积极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BWIN官方平台,不断提升我国工程勘察设计水平,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社会提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优秀勘察设计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自1990年以来,建设部(住建部)先后进行过8次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评选,506位全国工程建设各个领域的专家荣膺大师称号。 此次荣获大师称号的8位建筑学专业的专家,均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领域内取得成果,在建筑实践、建筑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创新。当今中国的建筑市场群雄争霸,国外建筑潮流风起云涌;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8位专家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对我而言,建筑的神秘在于它早已存在在那里,按照使用者的自然天性和建筑自身的朴素逻辑,而所谓设计只不过是在分析了种种既定条件和多样可能性之后,寻找到那几乎唯一完美的答案,寻找的过程和表达的方式带有因人而异的倾向或痕迹。我逐渐认识到,这一‘完美答案’应该具有一种达到人工与自然互成境界的空间诗性,是桃花源一样的理想世界,却是建立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之中——这是建筑工作的愉悦,也是这一学科或职业之于人类义务和责任。” 李兴钢,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入选法国总统项目“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在法进修,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UIA体育与休闲建筑工作组委员。 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有:绩溪博物馆、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北京复兴路乙59-1号改造、北京兴涛学校、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北京西环广场暨西直门交通枢纽、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商丘博物馆、北京兴涛接待展示中心、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威尼斯纸砖房、南京瞬时桃花源等。 出版专著:《静谧与喧嚣》 (2015年)、《李兴钢:胜景几何》 (2014)、《Li Xinggang: Geometry and Sheng Jing》 (2014)、《当代建筑师系列——李兴钢》 (2012);并在《建筑学报》 《世界建筑》 《建筑师》 《时代建筑》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5)、亚洲建筑推动奖(2004)等荣誉;获得THE CHICAGO ATHENUM国际建筑奖(2010/2009)、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2009/2000/2010)、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2007)、中国建筑艺术奖(2003)、英国世界建筑奖提名奖(2002)等设计奖项;举办作品个展“胜景几何”(2013);受邀参加“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伦敦“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2012)、罗马“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2011)、巴塞尔/列支敦士登“东风——中国新建筑”展(2010)、卡尔斯鲁厄/布拉格“后实验时代的中国地域建筑”展(2010)、布鲁塞尔“心造——中国当代建筑的前言”展(2009)、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08)、德累斯顿“从幻象到现实:活的中国园林”展(2008)、北京大声艺术展(2007)、“发生”——北京左右艺术区艺术展(2007)、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2007/2005)、“状态”——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八人展(2005)等。 “建筑设计并非全然是诗性的,它同时受到理性或知性的支配,是不断地游弋在诗性与知性之间的创造性情境行为。一切被人的行为和意识介入的事物与现象,都是设计分析的情境因素BWIN官方平台。设计强调全信息、全视角、全体验、全过程,从多维的角度和广阔的视野审视事件,从全面自由的位置经营多元的空间。” 杨瑛,1964年出生于湖南安化,现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注册建筑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名誉院长、重庆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曾荣获两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突出贡献奖,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在近30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特别是1999年成立杨瑛工作室以来,他依托扎实的理论功底、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设计创作中不断求索,强调全信息、全视角、全体验、全过程的整体创造设计实践,主持工程设计400多项,设计作品涵盖了文化、博览、教育、体育、交通、旅游、办公、商业等公共建筑类型,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项40余项。其中国家设计银奖4项、铜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9项、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 《埏士集》 《心象》等,发表论文40余篇。 代表作:郴州文化艺术中心(四馆一厅——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群艺馆和音乐厅);郴州国际会展中心;安徽萧县五馆一中心;韶山同志纪念馆;韶山文艺馆;韶山图书馆(新馆);韶山毛主席六位亲人纪念馆;粟裕同志纪念馆;廉政纪念馆;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张震纪念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改扩建;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飞虎队纪念馆改扩建;纪念园改扩建;湖南省博物馆(合作);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省科技馆;长沙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和音乐厅,合作);青岛市国家档案馆;安化军事博物馆;雪峰湖设计艺术馆;雪峰湖国家地质与湿地森林博物馆;三亚国家农耕博物馆;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1和T2航站楼;郴州西高铁站改扩建;苏仙岭景观瞭望台;苏仙岭索道站及游客服务中心;益阳长益高速互通大地景观;郴州市体育中心;攸县文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群众艺术馆);湘潭市体育中心;三亚体育中心;安化羽毛球馆;中南大学核心区综合教学楼;中南大学实验楼;中南大学艺术楼;中南大学图书馆;新田县一中;昭山试验小学;安化黑茶学校;湘雅二医院教学科研综合楼;国防科技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张家界武陵源一中综合教学楼;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部江雅园办公楼;湖南省住建厅办公楼;湖南科技大厦;浏阳市行政中心;益阳行政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南繁基地;郴州市龙女温泉酒店;安化华天大酒店;武汉江夏联投广场;长沙万达广场(合作)。 沈迪,1960年出生,现任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建筑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获“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在30余年的建筑创作和工作实践中,主持完成项目80余项,获得包括两项国家设计金质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兼职副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期间,全面主持了世博建设的总体建筑方案策划、设计、科研等工作。同时主管了华建集团参与世博会的60多项工程项目,形成了上百项专有技术,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间他还具体负责以复杂地下空间技术应用与复杂形体数字化建构为特点的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等项目。他在后世博发展规划论证与实施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并提出“建筑领域体现循环经济的典范”的世博会生态策略,对以世博会为代表的博览建筑规划和设计理论与实践贡献突出。 沈迪提倡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保持了城市建筑的记忆和特色,创新性地丰富了可持续建筑中既有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深入绿色节能与低碳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实践和研究,强调可持续的绿色技术的全过程把控,强调技术应呼应建筑功能、空间、成本等需求,强调绿色技术运营效果的分析为将来更好地设计提供思考和反馈。如申都大厦改造工程中边庭理念的提出、沪上生态家改造工程对于原建筑示范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实践转换等;同时倡导多元文化的可持续性,如宝钢在舞台工业旧厂房结构体系的留存、和兴仓库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历史见证的功能转换、京西宾馆不同历史时期组群建筑的协调改造、东湖路30号项目新老建筑的空间格局梳理与场所记忆的重新唤起等。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沈迪关注时代特征中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创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现代性的设计新思路,对于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倡传统空间形式与元素在时代特征中的重构与再现。如上海东郊宾馆主楼、宴会厅等项目,在上海地区首开先河,以江南建筑特质等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创新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建筑现代性传承等。他提倡居住社区中社会性的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以及与环境的对话。如中远两湾城规划及一期项目中在上海地区首先提出并实施住宅底部架空一层或二层,作为公共交流空间以及组织绿化空间。 出版《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之《上海世博会建筑》分册、《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设计指南及建筑风格导引》等著作,发表了《大院转型中的自省与自信》 《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的定位与意义》 《塑造园区场所精神,构筑美好城市意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解读》 《对文化建筑中社会和文化属性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幢建筑的角色转变——“沪上生态家”的设计改造》等论文。 “建筑师需要一再地坚持,尽管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妥协。建筑师应该善于与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士合作,作为龙头,必须协调解决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他可以做到是一种能力,他应该做到是一种责任。唯有如此,才能做出一件好的作品。” 陈雄,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6年8月至今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2014年任院总建筑师兼ADG建筑创作工作室主任,2015年9月至今,任副院长兼总建筑师,ADG建筑创作工作室主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主持完成过的主要设计项目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及航站楼工程、广州亚运馆、广州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及配套工程、揭阳潮汕机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深圳机场新航站区地面交通中心、惠州市金山湖游泳跳水馆、广州市花都区东风体育馆、广州科学城科技人员公寓、东莞市海德广场。 获奖情况: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及航站楼工程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1949-2009)、2005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广州亚运馆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亚洲建筑协会建筑荣誉奖、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设计优异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广州科学城科技人员公寓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东莞市海德广场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二等奖、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设计卓越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深圳机场新航站区地面交通中心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惠州市金山湖游泳跳水馆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广州市花都区东风体育馆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三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揭阳潮汕机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获得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三等奖、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设计卓越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先后出版专著 《十年之外·十年之间》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 《郭怡昌作品集》 ,发表论文 《干线机场航站楼创新实践——潮汕机场航站楼设计》 《建筑活化·新旧无间——广东省院ADG·机场院办公楼》 《广州亚运馆设计》 《广州亚运馆设计与思考》 《机场航站楼发展趋势与设计研究》 《机场航站楼设计的地域性思考——潮汕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 《超大型建筑空间引导标识设计——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案例研究》 《新白云机场的规划与发展》 《建构21世纪广州最新的门户建筑——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 《构筑崭新的国际空港——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 。 “建筑师不仅仅要关注形式美学,更重要的要学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艺术工具——建筑材料和构件来体现建筑内在美。应用手工艺术家的眼光和现代新技术手段为设计服务,从而使建筑不仅作为功能存在,也同样有可能成为城市环境的艺术精品。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因为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存在文化信息传承功能,而且它可被长久地保留,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建筑师必须从文化地域传统中吸取营养,增加建筑文化附加值。成功的建筑应同时接受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的双重考验。” 邵韦平,1962年出生,建筑设计及其研究领域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后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硕士师从工程院戴复东院士,从事32年专业工作,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兼北京院方案创作工作室主任。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近年来荣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当代百名建筑师人选,北京市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主持过数十项大中型复杂民用建筑工程,特别在超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场枢纽航站楼设计方面经验丰富。工程与科研获全国工程设计金奖2项,全国工程设计银奖1项,亚建协设计金奖1项,北京新世纪十大建筑1项,省部级建筑设计一等奖10余项。 主创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奥林匹克中心下沉广场(中国花园)、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合作)、CBD核心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北京CBD Z15超高塔(中国尊)、中国驻印度使馆新主楼等。 先后出版 《建筑学名词》 (2014)、《BIAD建筑设计深度图示》 (2010)、《BIAD 建筑专业技术措施》 (2005)等著作,发表《基于整体建构与数字技术的现代性表达》 (2014)、《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建筑师执业能力》 (2009)、《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2008)、《从围合中突破——奥运中心区下沉花园》 (2008)等学术论文,并应邀在多个重要学术会议作报告,如世界超高层建筑大全(CTBUH)2014年上海年会“未来城市”上作《未来北京的城市新高度——中国尊的设计实现》 主题报告,2014上海同济大学中日“结构建筑学术研讨会”上作《凤凰中心技术建构与美学表现》主题报告,中国建筑学会2014年深圳年会“多学科融合的建筑设计创新”学术论坛作《凤凰中心创作与建筑当代思考》主题报告等。 “在创作中,我认为自然优于人工、城市大于建筑,适宜胜于创新,品质高于风格。适度、适宜、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是我对建筑创作的基本态度。建筑师设计的是建筑,实质上是在塑造未来新的城市生活,激发城市活力的场所。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形式也应当跟随城市。” 赵元超,1988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5年1月一1999年10月中建西北院华夏所工作,任所总建筑师、所长,1999年10月至今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总建筑师,2009年创建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兼任主任及设计总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主持完成的主要工程包括陕西省自然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人民大厦整体改建及餐饮会议中心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商务中心一期工程、西安行政中心、宁夏须弥山博物馆、西藏自治区检察院综合业务用房、西安高新区软件研发基地一期工程、内蒙古乌兰察布商务与科技文化中心、延安圣地河谷——金延安项目、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延安新区行政中心(市民中心、图书馆、档案馆设计)、西安阿房宫遗址公园规划及南广场景观设计、延安大剧院、延安市北区新城博物馆群(延安市历史博物馆、中国石油博物馆、延安市规划馆)、西安火车站站改扩建工程、西咸新区新长安起步大型办公综合体设计、陕西省图书馆、浐灞文化艺术中心等。 赵元超主持设计的杨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商务行政中心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担当建筑专业负责人设计的陕西省图书馆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其作品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一等奖30余项。本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内地与香港互认建筑师”“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APEC中国建筑师”“科技创新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主编出版多部学术专著:《西安建筑图说》 (2006)、《中国建筑西北院建筑作品集》 (2012)、 《都市印记》 (2014)、《天地之间》 (2015)、《筑·城市设计》 (2015)、《长安寻梦——张锦秋院士建筑作品展实录》 (2016);发表论文包括《从文化上看复古式商业街》 (1988)、《没有“形式”的建筑——陕西省自然博物馆设计》 (2001)、《西安新建筑》 (2001)、《铸就历史创造未来》 (2002)、《长安新地标》 (2004)、《未曾谋面的对线)、《山水之间:两则博物馆设计笔记》 (2010)、《瞬间与永恒》 (2011)、《一个甲子的探索——西安建筑地域化创作60年回顾》 (2013)、《十年一剑》 (2014)、《碎片化历史空间的现代重建——关于西安南门综合提升改造设计的思考》 。 此时此地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好坏的标准,也就是代表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这是建筑永恒的主题。我们评判一个建筑好不好,是要看它适不适合这个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一定要放在历史节点中来看,放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来看。 我喜欢在一系列复杂的边界条件下找寻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内在逻辑,就个案而言,理论上解决方案无穷无尽,然而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其实并不太多。 在多个解决方案之中作出选择常常是对建筑师直觉的考验。我以为每一个个案在逻辑上“顺理成章”更甚于形态上的“先入为主”。那些经常使得大家抱有敬意和让多数建筑师所觊觎的“伟大的建筑语言”总是在自然和自我逻辑上逐步完善而最终成为经典的。建筑师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建构以属于自己的逻辑语言。 建筑师的工作是营造的全过程,因此建筑师对于自己作品完成的关注,对于建筑品质的关注该贯穿始终。建筑师的工作成果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小心工作那些已经把建筑当作职业的人的基本操守与责任。 陶郅,1985年华南工学院硕士毕业,师从龙庆忠先生。1998年首批入选中法政府学术交流计划“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项目,赴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工程部进修,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第六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004年亚洲建筑推动奖、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羊城十大设计师等荣誉称号。 从业30余年来,项目工程设计成果丰硕,其中珠海机场航站楼和乐山大佛博物馆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福州大学图书馆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银奖,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创作大奖3项,省部级设计奖项累计58项。 在大型公共文化建筑设计领域,善于充分挖掘项目的内在精神,结合内心的人文理解和理性思考,写就现代建筑精神。近年来独立主持完成的代表作有:长沙滨江文化园、海峡旅游服务中心、中国移动海南总部大楼等;在图书馆设计领域率先提出了“图书馆综合体”理念,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能耗图书馆”项目,更是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及成熟的设计模式。 主要作品有:福州大学图书馆、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图书馆、江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等20余项,在建筑学界及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在高校校园规划领域提出了“有机增长、多元互动、资源共享、低碳节能”的大学规划理论,完成的代表作有:郑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晋城高校园区总体规划、太原师范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30余项。 在从事繁重的设计工作同时BWIN官方平台,陶郅还承担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工作,指导培养了70余位研究生,多次获得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奖。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建筑设计是行动主导下的图像建构,过度的建筑理论会产生副作用。“行胜于言”的重要性在于建筑设计应归于建筑实践的本源,让思想蕴含在物体之内,显现建筑真实存在的意义。 建筑师之有别于工匠在于学会思考“如何思考建筑”。“心胜于行”强调建筑师的“精神结构”对“身体结构”控制的对应关系,表现在心体合一、手脑共用,方可练就一双思考的手。 设计过程是一种修炼的过程。设计中不断地积累、放弃、陈酿,终会有一个觉悟。“悟”源于实践之上,发展为超理性的感知系统。言、行、心、悟彼此氤氲化醇,最终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因此,不存在未经培训的先知先觉,设计便是“心思”和“觉悟”。 崔彤,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获得者,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津贴,现任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外交部驻外机构工程建议咨询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科技建筑研究所主任,多家学术期刊编委;曾多次担任国家级及中科院重大项目的设计主持人和负责人,并获中国科学院创新先进个人,多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奖项5次,省部级奖项20余次;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并任中心主任。 出版专著《当代建筑师系列·崔彤》 (2013),并在《建筑学报》 《建筑创作》 《世界建筑》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生长的秩序》 (2013)、《源于场所的建构Construction of Originating from Place》 (2012)、《山水之间:中科院研究生院新校区》 (2010)、《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的校园规划设计》 (2009)、《新与旧——重构过去中的未来》 (2007)、《重构平衡——外交使馆作为一种建筑类型》 (2006)。 2005年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第一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2009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2012年获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6年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主要作品有:国家开发银行(复内4-2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巴西圣保罗领事馆、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中国驻贝宁大使馆、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楼、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北川央企办公楼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综合楼、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学楼、中科院数学院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与生命和信息科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校区行政主楼及经管学院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