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BWIN必赢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BWIN必赢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建筑中的文化 建筑中的历史

发布日期:2023-10-18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东起东二环路,西至东四北大街,北起平安大道,南到朝内大街,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人。2002年9月28日,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入驻东四辖区的青蓝大厦,后来,东四社区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以“奥林匹克”命名的社区。于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策划、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将东四作为重要题材,编辑成《东四名人胜迹讲述京城胡同的故事》一书。

  然而,选中东四这个题材又不仅仅因为此。丛书策划人及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在本书开篇《品读东四,不仅仅为了记忆》一文中写到:“品读东四,指在这里可寻到消失的皇都街区踪影还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使人文奥运精神在这里彰显左邻右舍胡同情,更有东四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起的文化标签。”

  《东四名人胜迹》一书中不乏“大人物”的手笔。著名作家、文化部前部长王蒙曾在东四辖区工作、生活多年,他的一篇《年轻时的事儿》就回忆了他上世纪50年代在东四区团委工作的经历。著名作家、编剧梁秉堃是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文联主席,他撰文《英若诚与英语的宿缘》,回忆了著名戏剧家、翻译家英若诚学习英语以及凭借出色的英语功底从事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故事。梁秉堃说:“尤其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全民学习英语,我不禁又想起英若诚英语学养和水平都极好,朋友们都建议我把他学习英语的故事说一说,以供后来的有志者进行参考。”

  东四居住的大人物太多,皇室宗亲、达官显贵暂且按下不表,近现代的名人也比比皆是。因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而被捕入狱、“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曾住在东四六条55号,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住在东四八条71号,建筑学家、实业家、爱国人士朱启钤曾住在东四八条111号。原张震将军、全国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等党和国家也长期居住在东四社区。这些大人物的经历,在书中均有收录,其中还有很多文章为他们亲人所撰,比如《父亲长长的一生》就出自叶圣陶之子,著名出版家、编辑家、作家叶至善之手。

  其实,“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其编著工作。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丛书的第一本《皇都古镇斋堂》就与读者见面了。

  提到北京,人们想到的大都是皇城文化和胡同文化,很多人都觉得像周庄、乌镇那样的古村镇文化和北京有点儿不搭界。应该说斋堂镇爨底下村的古建筑群的发现,填补了北京没有古村镇文化的空白。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电视片《京西古韵爨底下》,是媒体对爨底下村第一次集中的介绍。同年11月,爨底下村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11月,斋堂镇灵水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皇都古镇斋堂》则成为第一本系统介绍斋堂古镇的图书作品,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出版界的一项空白。

  为了这本书的出版,《建筑创作》杂志社下足工夫。在灵水村被列入历史文化名村之际,杂志社的中外传统文化研究小组一行就在主编金磊的带领下来到灵水村采风,并与斋堂镇领导协调无偿出书事宜。2005年12月,图书出版事宜正式敲定,并决定用这本书为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献礼。

  翻开书,读者会在正文之前看到古建筑专家侯仁之先生为本书的题词:“传承九支历史文脉,尽显斋堂古镇遗风。”那么何谓“九支”呢?原来,“九支”是指专家们为斋堂古镇总结出来的9种特色文化,即:史前文化、村落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商旅文化、军旅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以及生态文化。

  上世纪60年代,斋堂镇东胡林村发现生活在距今9000至1万年的古人类遗骸,并随之发现了古人类的饰品。进入新世纪,有关部门又组织对东胡林地区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和烧火遗迹,填补了自山顶洞人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我们可以说,斋堂镇所辖的东胡林地区的古代先民,是北京新石器文化的开创者。

  金磊认为,在北京地域上像斋堂镇这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且有如此丰富的古民居、古寺庙、古戏台、古塔、古墓、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的实属罕见,因此决定以古镇的建筑文化为切入点,总结皇城建筑文化之外的东西。他说:“从此种意义上讲,这样的编撰不仅是斋堂镇风貌与人文的实录,更有了探索与发现的味道。因为我们太希望有更多的中外宾客在理解人文奥运及文化北京时,能在游览了斋堂镇后得出结论:北京的奥运建设及城市化进程并未驱赶掉所有的古老传承,在斋堂镇不仅可品味到明清建筑与文化,还能感受到远离京城宜居生活的幸福与神秘。”

  爨底下村的四合院是北方山地四合院的典型代表,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清代院落保存完好。现在村子周围开发了大量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将爨底下作为投宿的地方。这样,游览自然景观一天之后,前往老村镇过夜,在舒缓一天疲倦的同时可充分感受古老的人文风情,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斋堂父老自古就极重视教育,儒学在辖区内十分发达。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其所辖灵水村考取了多名举人、2名进士和10余名国子监监生,因此灵水也赢得“京西灵水举人村”的美誉。同时灵水村又建有文昌庙和魁星楼,用以供奉文昌星和魁星等古代文人所崇拜敬仰的星神。灵水村同时建有两种星神的庙宇,非文人才子辈出之地不会有如此布局。灵水的秋粥节也远近闻名,虽然属于民俗文化,但也与科举文化息息相关,因为秋粥节源自康熙年间,举人刘懋恒多次慷慨地捐资赈灾所设的粥棚。为了记念刘举人,在立秋之际,灵水村民就会集资集粮,熬一锅“举人粥”大家共享。

  “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共有8卷,分别是《皇都古镇斋堂》、《东四名人胜迹》、《北京新建筑指南》、《走进北京寺庙》、《北京东交民巷》、《北京奥运场馆指南》、《魅力前门》和《北京老店铺及招幌》,将于奥运期间完成全部出版。

  通览全书不难发现,书籍以建筑命名,主创人员都是建筑界著名的人物和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是北京建筑设计院的传媒机构;天津大学出版社依托在建筑专业享有盛誉的天津大学,北京奥运场馆总规划师周恺,“鸟巢”中方总建筑师李兴刚,“水立方”中方总建筑师赵小均,老山自行车馆总设计师韩庆华,奥运主要场馆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徐贱云等,均为天津大学的毕业生;丛书还有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庞大编辑、顾问团队,侯仁之、吴良镛、罗哲文、楼庆西等诸先生位列其中。

  这套书并非将读者群定位于专业人士,而是旨在让一般的旅游者及其他希望了解北京的人都能通过丛书立体、全面地领略北京的风采。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丛书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系统性。丛书中的内容涉及到了从上古到当代的、经济、历史、宗教、教育等多个领域,有高雅、也有民俗,从深宅大院到市井村镇一应俱全。诚如金磊所言:“它不是一般的旅游书及时尚文化的口袋书,而是由建筑专家、作家、历史人文学者共同谋划而创作的大集子,此种特征是本套丛书的文化根基与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