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1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BWIN网站规划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是规划领域首个专享的社会科技奖,专门奖励规划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和规划科技人才,是学会的最高科技奖励。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共3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将陆续介绍授奖项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孔令斌团队凭借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编制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标准-指南”三位一体成果体系获得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孔令斌、戴彦欣、陈小鸿、陈学武、林群、周涛、伍速锋、石小法、杨敏、江捷、翟长旭、叶建红、赵洪彬、付冬楠、辛飞飞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以下简称“95规范”) 编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城市和交通系统快速建设的增量扩张时期有效的指导和规范了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交通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95规范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城市在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下的发展方式转型,不能有效指导新时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城市与交通转型发展,又亟待创新我国既有的城市交通发展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为统领,指导各专项在新的发展理念和格局下协调发展的标准规范体系。 因此,2013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启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范》(后更名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的研编,要求编制工作不能照搬既往总结经验式的标准编制,必须以研究为基础,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创新技术思路、理论体系、规划方法、指标体系等。 项目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以下简称“标准”)为主体,以覆盖全国所有设市城市的大调查、7项专题研究报告为支撑,并在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专著《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实施指南》等。 项目研究在保障规划有效衔接和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研究,全面创新,形成了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准》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目标、原则、规划内容与指标、规划方法、体系构成与综合协调、交通与城市空间协调、各子系统规划原则、指标、技术方法等进行了全面规范和引导。 1.以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为核心,针对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难题,构建了存量发展主导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转型发展理论与方法体系,并落实在《标准》规定中。 ②基于城市集聚效应与交通拥堵负外部性的平衡,提出在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竞争中保持公共交通吸引力与运营组织平衡的规划方法。 2.针对交通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和存量阶段交通出行品质提升等难题,调整了既有规范中以空间布局为中心的指标体系,构建了以交通功能和服务品质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指标体系,并与最终的运营紧密衔接。 ①按照服务人群、设施空间位置、交通衔接特征精准分类,建立以服务品质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调整了既有以分级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②以高质量发展为基准,保障指标体系与交通基础设施终端交通功能发挥、城市交通运营和城市交通管理紧密衔接,调整了规划、建设、运营脱节的指标指引。 3.针对综合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不足、目标不明,就交通论交通等问题,通过活动将土地利用与交通结合起来,构建了空间、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协同的规划方法与指标集。 ③提出了空间与交通网络结构匹配,以及在发挥城市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大城市空间组织分区进行职住匹配的规划方法。 4.针对绿色交通体系量化不足、指标传导不畅等难题,制定了绿色交通优先,以绿色交通引导发展的空间组织和设施安排标准,弥补了长期以来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在规模、构成、快线、场站等方面的规划不足和缺失,形成了指导新发展阶段绿色交通健康发展的全链条规划方法。 ①以覆盖人口与就业岗位指标确定系统规模,引导城市TOD发展;形成以总体服务时间、公交出行时间与私人小汽车出行时间比为核心的服务指标体系。 ④将步行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基础网络,提出独立的通道宽度和网络密度指标,作为步行自行车环境的规划控制要素;调整了道路分类,支持“小街区、密路网”建设和街区开放,促进步行与自行车友好的道路网络建设。 由于规划管理体制不同,国外关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多为与投资、环保等相关的法案,或者技术指南、道路设计标准,如美国的AASHTO标准,尚无完全可比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在规划理论方法上,国外在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上有比较完善的理论研究,但尚无完整的,从目标到指标、从方法到内容的、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 为了更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本项目设立了《国外经验研究》专题,梳理总结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的变迁,发达国家、先进城市在城市交通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在道路分级、TOD、街道规划设计、规划关注重点与流程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本标准针对我国城市实际发展阶段和交通特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在发展理论整合、城市整体的交通与空间布局协调、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公交优先落实措施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本标准是国内系统性研究新时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集大成者。与同类研究相比,在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提出的目标、方法、指标等更是具有独创价值。 指导了以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规划、城市更新为基础的新一轮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规范了新一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其中的交通与空间协调、交通体系协调、道路与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骨干系统、交通枢纽、公交场站等内容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标准》提出的城市存量地区规划原则、内容、方法、指标等,为当前城市更新、城市“双修”、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等项目中人居生活品质提升和综合交通环境改善提供了技术指引。在多地进行的城市更新改造和交通综合整治项目中,明确采用《标准》的技术规定作为依据。 《标准》规范了综合交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提出了各子系统专项规划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城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标准》等标准的编制。 北京BWIN必赢、上海、重庆、深圳等地在《标准》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地方标准、规程BWIN必赢、导则,因地制宜落实、细化了国标要求。 各大专院校依据《标准》陆续更新城市交通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修改教材内容,或将《标准》直接作为课程辅助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科学、更有针对性,适应新时期城市交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标准》的发展目标和重要指标,已经在住建部《“十四五”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国家政策研究和文件编制中得到应用。通勤距离、通勤时耗、轨道站点800米半径人口岗位覆盖等被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指导了全国近三年主要城市的体检工作。为《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等系列报告的关键指标制定提供了指引。 《标准》按照以人为中心,遵循安全、绿色、公平、高效、经济可行和协调的原则,指导我国城市和交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1.保障城市交通的效率与社会公平。通过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城市交通的效率与公平,降低交通拥堵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保障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2.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度。功能性指标体系,从出行服务质量和生活便利、安全等方面提高居民和旅游者的获得感、幸福度。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有利于形成合理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基于慢行的生活圈和街区形成,减少交通出行时间和交通事故发生,通过更健康更安全的交通环境,为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条件。 3.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标实现。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标准》全面贯彻绿色交通优先,采取目标导向、用地保障、路权优先和服务指标提升等综合、系统的技术手段,对巩固、提升绿色交通的重要地位BWIN必赢、倡导绿色交通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将有效地指导城市交通的绿色转型发展,减少资源占用和土地消耗,助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4.降低土地资源的占用和能源消耗。通过集约和节约的绿色交通发展,降低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能源消耗。 知识产权包括了7 项专题研究报告、专著《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实施指南》,代表性论文34 篇,授权专利6 项。 标准审查会于2016 年12 月27 日在北京举行,形成审查意见认为:①《标准》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依据,对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协调、综合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②《标准》框架合理,技术内容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与现行相关标准相协调,与旧有标准能够实现平稳过渡。《标准》适应中国城市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与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标准》连续三年复审意见均为“继续有效”。2022 年10 月14 日,由李晓江大师领衔的标准复审专家组意见指出:《标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在理论、方法、指标体系上均有创新,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相关规划实践。 《标准》发布后获得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标准被文献引用次数已超过一万三千次。根据中国建筑出版社数据,《标准》自发布以来,印刷十余次,发行数量为同期同类标准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