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2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腾讯、阿里、美的加码 谁在重新定义万亿建筑产业?今年2月份,受美的集团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总裁管金伟的邀请,孟涛成为美的集团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楼宇科技研究院的第一个员工。 现任研究院院长的孟涛,通过两个月的准备。在2021年4月7日,“2021中国制冷展”上,正式宣布美的楼宇科技研究院成立BWIN网站。 这也印证了,今年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暖通空调行业需要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 2017年,阿里正式踏入智慧建筑领域,并将2017年视为智慧建筑的元年。高调向生态合作伙伴发出邀约,并且构建智慧建筑应用层的首个起点项目“神鲸空间”。 一年后,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仅用两年半时间,博智林就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 紧接着,在2019年的腾讯云地产合作伙伴生态大会上,腾讯云微瓴作为在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场景中的核心物联网操作系统,阐述自己已深入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前沿技术。并且可以提供微瓴视图、微瓴会议室、微瓴停车、微瓴人脸识别等落地解决方案。 万亿智慧建筑市场上,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以碧桂园为代表的地产商,以及以美的为代表的设备供应商表现究竟如何,谁是这个市场的下一个定义者? 早在2015年,阿里选择了要做智慧建筑这件事。并在2016年花很多时间去开发,到2017年正式官宣,旨在能够成为帮助在建筑领域的中小创业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阿里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看智慧建筑:第一点,一定是在线的;第二点,一定是一个水平的开放平台;第三,一定是一套可定制的服务平台;第四点,一定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有内生的数据模型。 如何与企业开展合作?阿里巴巴智慧建筑发起人、集团副总裁王建勋回应:“阿里巴巴肯定不会做房地产,而是提供中小创业的服务,装入新零售等未来的‘五新’等产业形态,并且将智慧建筑的平台开放给所有的软硬件创新者,支持到平台上创新和创业。” 其中,以深圳阿里中心共享空间为例,其结合互联互通和DT技术,通过实施阿里巴巴智慧建筑平台的参考架构,实现了人、设备、服务、资源的互联和互通,通过海量数据的融合、计算、学习,为用户创建了一个智慧、互联、共享、生态共建的新型办公室。 2017年10月16日,美的暖通与楼宇事业部(原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和西门子楼宇科技正式签订智慧楼宇技术合作协议。 整合各自领域所擅长的技术与资源,发挥协同效应,针对快速发展的智慧楼宇领域,展开全面的技术合作。 美的集团暖通与楼宇事业部上海美控公司总经理孙靖表示:“美的和西门子的战略合作,完成了怎么从暖通控制到楼宇自控,对美的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 在具体的场景应用中,以广州地铁21号线的天河公园站和苏元站在轨道交通的应用上为例,美控智慧楼宇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多专业融合的智能环控系统设计及建设模式,以通风空调专业为主导,融合低压配电专业(变频部分)、BAS节能控制的一体化闭环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2019年11月27日,腾讯云微瓴宣布在福建漳州成立东南运营中心,同时,腾讯云微瓴(漳州)产业互联网生态基地在招商局·芯云谷正式揭牌。 在腾讯云副总裁王涛看来,建筑不仅仅是安全食宿、生产工作、娱乐休息的场所,更应该是具备协同高效、自我优化、节能环保、人文关怀的智能生态体。 腾讯微瓴就是深度适配智慧建筑场景的物联网类操作系统,在智慧建筑场景中担当物、人与信息协作的枢纽。 它以物联网为纽带,促进物与物之间的物联系统工作;以通信和社交为核心,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互联网为媒介,连接未来生活无限可能。 作为腾讯的技术出口,腾讯云为微瓴提供包括存储、计算、分析、系统分发以及微信开放接口等基础能力,整合物联网数据接入平台、大数据开发应用平台、人工智能与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空间大脑,提供统一身份、统一支付、统一触点、运营推广等核心业务服务,为智慧办公、智慧社区、智慧商圈输出民生应用、无人商超、身份识别等丰富的空间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 腾讯云的开放平台接入大厦内的各类设施设备,让每一个设备都能在智慧化管理平台上不断交互。大楼中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整合了550个人脸识别一体机和275个优图盒子,使出入更加便捷;智能照明等能源管理系统内的1396个能源表对灯具、空调等设备进行综合管控,降低能源使用量;会议预定系统通过对会议室进行智能调配,提升了工作效率,各系统之间相互协同运作。 王涛表示,未来,腾讯微瓴还将以腾讯云的技术能力为基础BWIN网站,联合行业伙伴,进一步打通住家、出行、办公、购物等丰富场景,通过持续进化迭代的AI、大数据等智慧神经网络能力,输出解决方案,助力产业互联网时代不同场景下的数字化转型。 另外,碧桂园在拥有综合实力、应用场景、人才、资金等优势下,为旗下博智林的研发应用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这也利于建筑机器人产品的加速迭代和智能建造体系的升级完善。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表示:“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希望在建筑领域里,用科技的手段和机器人设备变革行业,以后所有产品都是标准化、质量好、安全有保障。” 近三十年来,智慧行业经历了初创期、规范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及产业链,智慧建筑工程已经普及到了各种类型建筑并延伸到了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 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到2008年,我国智慧建筑市场规模达到355亿元。随着下游建筑行业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到2012年,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861亿元,同比增长26.6%。到2015年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已突破1800亿元。 未来,随着5G、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建筑行业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行业市场规模还会逐渐增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标明,预计未来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仍将保持每年3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速度,到2020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逼近60%。 2021年,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964亿元,甚至到2023年,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规模将达到12276亿元。 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智慧建筑与90年代理解的智慧建筑是大相径庭的。新时代的智慧建筑已经被重新定义。 此外,不仅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乌鲁木齐等远离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厦。 国际上对智慧建筑的定义是: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他们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来提供一种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和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在我国,对智慧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备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BWIN网站、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主要应用于在办公楼、商业综合楼、文化、媒体、学校、体育场馆、医院、交通、工业建筑、扩建或改建工程等建筑平台。 传统智能建筑是基于“信息-建筑”二元空间的系统,智慧建筑是基于“人-信息-建筑”三元空问的系统。在信息这一维度上,智慧建筑1.0即第一代智慧建筑更多的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智慧建筑2.0即第二代智慧建筑更多的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建筑2.0的三元空问系统图中,人与信息之问由于引入了AI,会更多的体现出“人-机”共融特征。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杜明芳表示。 在智慧建筑的新内涵下,智慧建筑应具有实时感知、高效传输、自主控制、自主学习、个性化定制、自寻优进化、自组织协同、智能决策的八个基本特征。 在美的的定义下,智慧建筑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是最主要的机能设备可以自控;二是每个功能区域可以自制,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在整个数字平台,美的把所有的数据都融汇在一起,在最关键的地方能帮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够获得相应的平衡。 在阿里的定义下,未来的智慧建筑应该是自学习、会思考,可以与人自然沟通和交互,自适应各场景,并作为智慧、城市的部分,可以在更高的结构层次上高度互联。在智慧建筑的平台上,普惠的人工智能表现在,一是帮助智慧建筑以最绿色、最生态的方式运行;二是帮助智慧建筑中的企业以最高效和最低资源消耗的状态运行;三是帮助在智慧建筑中工作、生活的人们享受到更安全、更高效、更便利的服务和环境。 智能建筑近年来发展不断加速,是技术发展、政策扶持、行业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技术端,近年国内外技术革新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 市场规模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瞄准智慧建筑领域,但对这一全新领域,玩家们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相比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智能化普及程度目前还比较低,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将继续推进,大大驱动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进程。 我国智慧建筑所采用的自动控制系统、相关产品等大多来自江森、西门子、霍尼韦尔等国外企业,国内的智能建筑企业只提供行业上下游等边缘的产品或服务,控制系统的核心产品国产化率极低。 各类智能系统综合应用尚处于起步状态,智慧建筑的玩家不仅需要提概念、提技术,还要落地到具体的产品中。 智慧建筑的发展仍相对独立,各智慧建筑的设备、系统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我国智慧建筑各系统之间都是分散独立存在的,缺少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难以对不同的智慧建筑进行综合治理。此外,我国智慧建筑本身虽然涵盖了诸多的子系统,但是大多子系统之间仍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无法达到集成的目的。 很多开发商考虑到成本因素,忽略了节能因素或者是不愿意采用节能新技术,常常会用普通材料代替节能环保材料,这将在建筑物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增加过多的能耗并对造成环境污染。 复旦大学副教授周小林认为,这样建造出来的智慧建筑大多数的都是高能耗建筑,既不能满足绿色节能的要求,又无法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有重建设、轻运行管理的现象,以致有些工程的智能化系统建成后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大多数业主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意识落后,很难使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一些没有管理过智能建筑,甚至不具备管理智能建筑的公司以传统管理模式实行管理,使智能化系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智能建筑设计水平低,施工难落地。随着建筑物功能与实际规模的智能化要求的提高,有些设计人员因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方法,不能高水准地完成智能建筑的设计。同时,因为专业工程师的极度匮乏,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以致有的智能化系统出现集成性差、监控点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等一系列智能化系统应用效果差的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智慧建筑需要回应。通过观察智慧建筑的趋势走向,我们发现智慧建筑正在向多元化、数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多元化体现在智慧建筑的功能上。由于用户对智能建筑功能要求有很大差异,智能建筑的设计也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用户使用功能的智能建筑。 数字化体现在智慧建筑的技术应用上。采用最新高科技成果,向系统集成化、综合化管理以及智能城市化和高智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规范化体现在智慧建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上。政府的逐渐重视,可在科研、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支持和引导,使智能建筑正朝着健康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中,在智慧建筑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未来,智慧建筑产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无论是响应市场招换还是自身业务拓展的需要,智慧建筑市场必将迎来重新洗牌,到底最后获胜的是互联网巨头、地产商或者是设备供应商哪一类玩家,我们还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