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BWIN必赢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BWIN必赢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BWIN网站二类高层建筑定义十篇

发布日期:2024-03-28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BWIN网站二类高层建筑定义十篇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曾把高层建筑划分为四类:第一类9-16层(50米以下);第二类17-25层(75米以下);第三类24-40层(100米以下);第四类40层以上(超过100米)。而我国一般习惯于将100米定为界限,超过100米高度的高层建筑在我国被定义为超高层建筑。

  每一栋建筑在各自的城市中都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例如商务办公、居住、工业、娱乐、交通等。而近几年出现的“综合体”模式更是流行。它可以是居住与商店的综合,也可以是文化娱乐的综合,更可以是商业的综合。以日本滨松的表演城为例,它包括了歌剧院、音乐厅、会议室、旅馆和展览博物馆。同时,功能的多元也使得建筑的规模更加趋向于巨型,更加向高空发展。可以预见,这是未来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

  城市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城市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城市带来的精神困惑与贫乏,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城市中的对象化或外化,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晶,因此人们可以在城市中体验而获得愉悦。城市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建构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决定着城市美学内涵和城市精神。

  工业化以前的城市是以二维为主的沿平面扩散发展的模式,随着高层建筑的出现,城市的传统的二维扩展为主的模式向垂直延伸的立体发展模式转化。高层建筑使城市向垂直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在高度上形成了“三节头式”功能分区:地下停车场、设备空间、城市管网、地下快速交通和地下人防工程网络等构成了城市地下空间系统;银行、超市、市场等城市商业网络分布在城市近地空间系统;而居住、办公、景观功能“静”区则分布在城市高空中。

  高层建筑将城市空间竖向叠加在一起,立体化了城市,解放了地面空间,减轻了城市街道的交通压力,有利于各种商业活动,使城市更加年轻活泼。同时有机的结合城市交通、绿化、商业活动,让城市的各个层次井然有序的运行的同时可以互相联系。高层建筑使城市中的建筑容积率相对增加,建筑占地面积相对减少,提高了空间综合利用率和交通效率,节约了城市用地。

  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因此而呈现出由高层建筑、多层房屋、高架路、桥梁、大片绿地等组成丰富多彩的面貌,构筑了不同景观层次,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景观模式。

  高层建筑的城市文化可识别性美学价值是人们对城市人文地理和历史文脉的美学表达,充当城市空间的“文化定位识别系统”之角色。对于城市的认知,人们更加倾向于依赖于高层建筑作为指导。

  以我国为例,北上广等大城市这十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崛起。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强制拆迁后建成高楼大厦的状况,部分新建成的大厦破坏了城市街道原有的格局和传统的风貌。一些开发商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需求,反而造成了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而另一方面,过度的建造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从而导致建筑变成了一种仅仅具有视觉意义的参观对象,忽略了人的意义。城市建造者们过度追求一种盲目的英雄主义,无节制的建造各种巨型建筑,城市高楼林立,各种过大的尺度失去了人性化,城市变得冷漠而压抑,完全忽略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试想,一座让人感觉憋闷的城市,如何展现她的美感?

  高层建筑的建设在中国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的是如何更合理的建造高层建筑,使高层建筑为城市美添砖加瓦。现如今过多的高层建筑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己有目共睹,我们应更多的看到这些问题,从各个角度改善过多的高层建筑带给环境的不利影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层建筑的出现,的确丰富了我们的城市环境,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依据整体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通过深入的计算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力求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和经济性能的高层剪力墙结构,并针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具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于高层建筑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从理论上来讲,应当按照结构的受力特性,即按水平荷载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来划分。9 层及 9 层以上的建筑定义为高层建筑,并建议按建筑物的高度将高层建筑分为 4 类:第一类,9~16 层(最高到 50m);第二类,17~25 层(最高到 75m);第三类,26~40 层(最高到 l00m);第四类,40 层以上(高度在 100m 以上),也称超高层建筑。在我国,关于高层建筑的划分规定也未完全统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10 层及 10 层以上和高度超过 28m 的钢筋混凝土民用建筑属于高层建筑。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1995)规定,10 层及 10 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 24m 的公共建筑为高层建筑。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屋面板板顶的主体高度,屋顶上的望塔、排烟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和出屋面的楼梯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随着软件的飞速发展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受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影响较大,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常伴随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结构布置以及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针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当根据规范进行刚度折减仍无法满足时,尝试用其他形式的连梁来代替混凝土连梁。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几种不同形式连梁的受力性能的对比研究,发现其他形式的连梁代替混凝土连梁,以解决高层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的问题,实现高层剪力墙结构的最为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形式。

  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软件对实际工程的模拟分析,对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并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的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用其他形式的连梁代替混凝土连梁,以解决传统设计时连梁容易超筋的问题BWIN最新网站,为高层剪力墙结构建筑的合理结构布置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建议。

  根据剪力墙开洞率对其自身受力特性的影响,常常把单片剪力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剪力墙,其结构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1条中规定: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在设计上,如果剪力墙沿高度是不连续的,必然导致结构沿高度刚度的不连续性,容易引起突变,不利于抗震。

  (2) 剪力墙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最好采用双向或多向布置方式,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同时最好将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分别进行联结,布置上力求拉通、对直,促使其空间工作性能达到最佳。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

  (3) 沿高度方向允许适当地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也允许适当减少部分墙肢,以保证侧向刚度沿高度连续地逐渐变小。

  (4) 有时剪力墙的长度比较长,此时,如果要确保每个墙段高宽比超过2,工程中往往是通过开设洞口的方式把长墙分为较小长度、较为均匀的多个独立墙段,设计上每个独立的墙段是整截面墙或是联肢墙均可以,考虑到弱连梁对墙肢内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在各个墙段之间通常借助弱连梁连接,如此一来可近似认为分成了若干独立墙段。

  (5) 剪力墙洞口的布置对剪力墙的力学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工程中布置的剪力墙的门窗洞口都是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力的分布非常规则,同时较为符合目前设计上普遍应用的计算简图,设计出来的结果安全性能高。

  该工程为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平面布置呈“U型”的不规则布置,户型大小各异,每层中有A、B、C、D四种不同面积的结构户型。

  该工程位于燕郊,是高层住宅。结构类型为剪力墙结构,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1.0。工程地上主体部分 29 层,地下室 2 层,无裙房和转换层,地上主体高度为85.1m。取地下室两层和地上四层作为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底部加强区高度为 20.7m。其中混凝土容重为 27kN/m3,钢材容重为 78kN/m3,钢筋选用HRB400.

  根据该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地面粗糙度为 C 类,体型系数 μs=1.30,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w0=0.45 KN/m2;该工程地震烈度为 8 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特征周期 Tg=0.35s,结构基本周期 T1=1.90s,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1=0.16,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max1=0.90。周期折减系数为 0.95,活荷质量折减系数为 0.5,结构的阻尼比为 5.0%。

  根据规范要求:中梁刚度增大系数取 1.80,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取 0.85,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取 1.0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 0.55,梁扭矩折减系数取 0.40。

  将结构模型输入到 PKPM 中进行结构设计。由于户型各不相同,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故而布置普通剪力墙的同时,适当的布置了短肢剪力墙,使得结构布置更加灵活。《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 7.1.8 条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B 级高度高层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的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即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0%。所以在结构布置时,要注意控制短肢剪力墙的数量,尽可能少的布置短肢剪力墙。

  源于上海,自19世纪中期起,为上海、福建和广东一带上流阶层所专属,是西洋文明和生活方式与中国文化交织的产物。更为具体地说,它是当时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顺应上海租界辟建而带来的市场需求,针对特定少数阶层、采用西方的建筑形式和新的工程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出来的具有稀缺性的高利润住宅产品,从现在房地产定义观点来看,当时的花园洋房相当于目前房地产市场中的独栋别墅。一般性的花园洋房具备以下特征:6层以 下多层板式建筑,容积率通常在1.0左右,以四层为主,五层其次,有较强的外国建筑风格特征,强调景观均好,绿化率比较高,普遍存在远郊区一带,一般首层赠送花园,顶层赠送露台,也有将户外绿化景观引入室内的情况。市场上的花园洋房之间本身差距非常大,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花园洋房”:就是Garden Villa(花园别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花园式住宅、西式洋房、小洋楼,带有花园草坪和车库的独院式平房或二、三层小楼,强调户户有花园,包括市场中的洋式联排(或双拼)的TOWNHOUSE,户型较大,居住舒适程度高。最具代表性的狭义花园洋房就是上海解放前兴建的老洋房。建筑风格有欧陆古典式、英国乡村式、西班牙式、中西混合式等。狭义的花园洋房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指别墅,户户拥有私家花园,而且产品品质高,装修豪华,目前北京市房地产市场中除了别墅,很少的花园洋房符合狭义洋房的定义。也几乎没什么项目能达到狭义花园洋房的标准。

  广义的花园洋房:广义的花园洋房已不再是别墅,在某种意义上称之为Garden House 或者Garden Apartment更贴切些,目前市场中存在的花园洋房大多为广义的花园洋房,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广义的花园洋房可定义为:6层以下多层板式建筑,以四层为主,外国建筑风格明显,强调景观均好,绿化率比较高,普遍存在远郊区一带,一般首层赠送花园,顶层赠送露台,也有将户外绿化景观引入室内的情况。目前市场中存在的花园洋房项目多属于广义花园洋房项目。广义花园洋房的容积率比狭义的要高些,但也同属低密度住宅,户型和普通住宅户型相仿,有100多平米的平层,也有近200平米的复式;基本位于郊区,是住宅郊区化的产物;即使这样,广义花园洋房所定位的客群仍然是中产阶级,而且有一定文化品位。广义花园洋房介于别墅和普通公寓之间,它具有部分别墅(独栋和联排Townhouse)的优点,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在地理区位上也位于别墅区和主城区之间。

  综合花园洋房狭义和广义定义,结合房地产市场上“名是形是”、“形是而名非”、“名是而形非”的花园洋房,对花园洋房的定义基本如下:

  属低密度住宅,一般容积率不超过1.0,户户拥有花园,建筑风格以欧洲、北美、南洋等外国风格为主,小区园林规划较好,绿化率较高,强调景观均好,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此外,如果一个低密度住宅小区,产品形式为四层左右,风格为欧式(或者北美、南洋等)风格,每栋楼下景观均好,花园为大家所共有,实现居者有花园,我们同样可以称之为花园样房。我们的定义可以缩写为:户户拥有花园的外国建筑风格的住宅。市场中狭义的花园洋房完全符合我们的定义,也是市场中被广泛认同的花园洋房,但很多广义上的花园洋房的确不能称之为花园洋房,距离花园洋房尚有距离。一层普遍能得到花园,但一层以上却丝毫没有花园的痕迹,顶层所赠送的露台和花园也没有半点联系,如果把这些花园洋房各户之间的花园解决得当,便也是花园洋房了。

  在风景区或在郊区建造的供休养的住所,是与自然景观息息相关的终极住宅形式,同时是住户身份品位与个性的标志,基本是“富人阶层”占有的领地。

  1.独栋别墅。即独门独院,上有独立空间,下有私家花园领地,是私密性极强的单体别墅,表现为上下左右前后都属于独立空间,一般房屋周围都有面积不等的绿地、院落。这一类型是别墅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私密性强,市场价格较高,也是别墅建筑的终极形式。

  2.双拼别墅。它是联队别墅与独栋别墅之间的中间产品,由两个单元的别墅拼联组成的单栋别墅。目前,在美国比较流行的2-PAC别墅是一种双拼别墅。降低了社区密度,增加了住宅采光面,使其拥有了更宽阔的室外空间。双拼别墅基本是三面采光,外侧的居室通常会有两个以上的采光面,一般来说,窗户较多,通风不会差,重要的是采光和观景。

  3.联排别墅。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元住宅组成,一排二至四层联结在一起,每几个单元共用外墙,有统一的平面设计和独立的门户,此类别墅是目前大多数经济型别墅采取的形式之一。

  4.叠拼别墅。介于别墅与公寓之间,是由多层的别墅式复式住宅上下叠加在一起组合而成。一般四至七层,由每单元二至三层的别墅户型上下叠加而成,这种开间与联排别墅相比,独立面造型可丰富一些,同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联排别墅窄进深的缺点。叠加式别墅的特点是:①大部分叠加式别墅是四至五层,通常是两套别墅住宅上下叠加。②叠加式别墅容积率大致在1左右,这个容积率比联体别墅要高,但比多层公寓要低。③建筑面积多在150平方米以上,一梯两户,另加设空中花园,使业主进门就像回到一片野开阔的空中庭院。④下单元住户拥有小花园,上单元住户拥有面积较大的露台,每户都有入户花园或阳台花园,建筑科技含量高,相比其他别墅类型价格较低。⑤空中别墅 空中别墅发源于美国,即“空中阁楼”原指位于城市中心地带,高层顶端的豪宅。一般理解是建在公寓或高层建筑顶端具有别墅形态的大型复式/跃式住宅,建筑要求地理位置好、视野开阔、通透等。

  经济别墅经济、适用、舒适,同时又能体现出消费者的身份和地位,受到崇尚自由又不过度张扬的新中产阶级人士喜爱。户型面积主要在150-250平方米之间;位置一般在近郊,交通便捷,环境优良,生活舒适; 容积率在0.6-1.0之间;建筑形态多会以联排、联体、叠拼别墅为主,是宅院式别墅及花园洋房的升级换代产品

  1.欧式风格。德式建筑简洁大气,法式建筑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地中海式建筑风格以清新明快为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已经于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其内容相对于之前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均简称为“旧建规”)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均简称为“旧高规”)两本规范,做了修改和增补。其中有关住在部分的内容与也有变化和增加。对这些内容加以研究、解读,会对今后的住宅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新版防火规范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改变之前住宅建筑以层数做为建筑耐火等级的分类标准,而是改为以建筑高度做为分类标准。新版防火规范中,“对于住宅建筑,本规范以27m作为区分多层和高层住宅的标准;对于高层住宅建筑,以54m划分为一类和二类。该划分方式主要为了与原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中按9层及18层的划分标准相一致。”(5.1.1-(2)条文解释)。另外,新版防火规范附录A中对于的建筑高度定义为室外地面至屋面面层或屋脊与檐口的平均高度,室内外高差1.5米以内或2.2米架空层不计入高度。由此可见,新版防火规范尽管采用以建筑高度做为住宅建筑耐火等级的分类标准,但是制定标准的思路还是沿用旧建规、旧高规以及《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的相关规定,其实改变的幅度很小,对于住宅设计基本没有影响。

  但是,新版防火规范附录A中计算建筑高度的定义标准是到“屋面面层”,考虑到北方的住宅多属于严寒或寒冷地区,其屋面要设置保温层。如果按保温层厚度100mm,两个水落口距离15米,2%排水坡度,找坡层最薄30mm厚度, 20mm厚找平层计算(忽略防水层等厚度),则屋面面层做法厚度应为300mm(100+30+7500×0.02+20)。将屋面面层厚度均摊到每层,那么按新版防火规范规定,54m(18层)的住宅层高无法达到3米,应在2.9米左右。这点在设计时应引起注意,否则极易突破新版防火规范的标准。层高的降低不一定是坏事,住宅层高每降低10cm,可降低造价1.2%~1.5%。所以,从另一方面看新版防火规范间接地控制了住宅层高,对于降低建筑材料消耗、降低造价、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首先,新版防火规范将高层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提高到了1500O。虽然和旧高规相比提高了500O,但由于住宅建筑的特殊性,面积的增大对住宅设计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对于高规格、大面积的高档住宅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新版防火规范中5.4.10-3条中规定“住宅与其他功能建筑合建,....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防火分区和室内消防设施配置,可根据各自的建筑高度分别按照规范有关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这条如果按住宅是高层主体,其他建筑高度不大于24m时,可以理解为:住宅与其他功能建筑合建,住宅为高层主楼,其他功能建筑为多层裙房,因住宅的疏散楼梯要与裙房完全防火分隔,主楼在裙房的投影面积仅为住宅的疏散楼梯,其他部分可以划分为裙房面积。而5.3.1条中“注2”规定“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可按单、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该条的条文解释为:“如果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间未采取上述措施时,裙房的防火分区要按照高层建筑主体的要求确定。”这两条规范对于裙房范围的定义有区别,即住宅与其他功能建筑合建时其裙房面积比其他建筑的裙房面积要大。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住宅的火灾危险性小,且一般住宅主体面积放在裙房位置其利用率也较低,综合这两点而放宽了住宅与其他功能建筑合建时裙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安全疏散等的消防设计要求。

  住宅作为相对特殊的民用建筑,其需求量大而火灾危险性较其他建筑要低。因此,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适度降低住宅的防火设计要求,从而降低消防疏散设施所占面积,降低每户的公摊面积,提高每户的套内面积利用率。这在目前房价居高不下,政府的土地供应量减少的大背景下,上对于整个国家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下对于每个购房者实际所得的户内面积的大小,都具有积极意义。

  新版防火规范对于不大于54m(18层)的住宅的消防疏散设施的设置,其要求与旧建规、旧高规相比变化不大。虽然明确了开向前室户门的数量应不大于3樘(5.5.27-3条),但是对住宅公摊面积的影响很小,这类住宅压缩公摊面积的方法已经很成熟,可以沿用以前的设计思路。

  对于大于54m的一类住宅建筑,新版防火规范的要求更为严格,规定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5.5.25-3条)。新版防火规范已经禁止采用旧高规有关18层以上住宅中采用一部疏散楼梯加连廊的设计方法。两个出口的设置,加之一个单元需要设置两部电梯(《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6.4.2条),势必导致公摊面积的增加。一直以来满足住宅必要的消防疏散设施和减少住宅公摊面积一直是住宅设计的一个矛盾点。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简言之,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即指通过增加标准楼层的户数,增加分摊公共设施面积的数量,从而减少每户公摊面积,是更为有效可行的措施。通过增加户数来减少公摊面积的典型案例是某房产公司乌鲁木齐的一个项目,该项目采用一层六户的设计方案。其89平米户型可以做到三房两厅,73平米户型可以做到两房两厅,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但是这六户中有两户仅有东向或西向采光,居住的品质不高,弥补这一缺陷方法是将这两户设计成小户型(73平方米)并优化户内布局,减少无效空间。

  “小处着手”是指尽量采用各个要求指标的下限,够用即可,来压缩整个消防疏散设施的面积。关于疏散楼梯可通过采用剪刀楼梯间来满足两个疏散口的要求,楼梯踏步宽取260mm下限,踏步高取175mm上限来进一步压缩疏散楼梯的面积;担架电梯可兼做消防电梯,载重量取800kg下限,另一部电梯可选用载重量最小(630kg)的客梯,进一步压缩电梯井道的尺寸;合用前室只要不小于6O,独用前室不小于4.5O即可。另外,设备、电气井道也可以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尺寸,将检修空间与走廊、前室等功能合用。

  标准楼层户数太少少会导致每户公摊面积过大,户数过多又会使部分户型的舒适度较差。如何取得一个户数与公摊面积的平衡点,是今后住宅设计的关键。目前按设置剪刀楼梯间的消防疏散设施,约为50平方米(按2.9m层高设置剪刀楼梯间,800kg担架兼消防电梯一部,630kg客梯一部及相应的前室、合用前室、设备电气管井),再加上走廊面积可能达到约65平方米。我们以100平方米左右三房的市场刚需户型为参照标准,如果一层仅设置二户,不考虑走廊面积,将户门直接开向前室,则每户公摊面积为25平方米,其公摊面积占户型面积的25%,套内建筑面积仅为75平方米左右,基本不可行。而一层六户的设计虽然可将公摊面积降至11平方米,但是至少有两户的朝向不好,而且一层六户必然要利用东西采光面,单元之间无法拼接,其节地效果不佳,东西向住户还会产生视线干扰。那么按一层四户设计,其每户公摊面积约为16平方米,公摊面积占户型建筑面积比例16%,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四户均可朝南,唯一不足是中间两户南北通风效能较差,但是也达到了一定的舒适度要求。可见,一层四户布置方案应该是这个平衡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版防火规范的实施对于不大于54m(不大于18层)的住宅影响不大,而对大于54m(大于18层)的住宅影响较大。对于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市场刚需户型,一层二户则基本不可行,要满足均好性要求及控制公摊面积不至于过大,其合理的户型布置应该是一层四户。当然,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一层大于四户的户型。如果户型面积要求在120平方米以上,按照一层三户计算,每户公摊面积约22平方米,公摊面积所占比例18.33%,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保温材料的耐火性能要求是新版防火规范新增的内容,制定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是:对于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这类火灾危险性小的住宅,其材料耐火性能有所放宽,而对于大于27m的住宅,其标准有所提高。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允许使用B2级材料,但其外墙上门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h(6.7.5-1-3条、6.7.7-1条);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可以采用B1级材料,但需要层层设置防火隔离带。可以看出新版防火规范对于外墙保温材料的规定更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高度不同,火灾危险性大小,既有放宽也有加强。

  综上所述,新版防火规范在住宅建筑耐火等级分类上面,与旧建规、旧高规保持一致,但27m(9层)、33m(11层)、54m(18层)这三个高度等级的户型层高会受限,基本只能保证2.9m的层高。关于防火分区的面积变化,与住宅合建的建筑其裙房的防火分区要比其他建筑的大,设计上更有灵活性。而影响住宅户型套内面积使用率的最大因素――公摊面积,在不大于54米的住宅类型上的影响与之前的防火疏散标准相比变化不大,影响最大的是大于54米的一类高层住宅。可以预见,今后这类住宅的标准层布置方式应该是一层多户,而对于市场刚需的100O三房的户型,标准楼层一层四户的平面布局因为各方面要素均衡,会成为主要的户型布置方式。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

  的限制,建造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世纪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之我国目前地震越来越频繁,其现在所实行的抗震规范与混凝土高规等都对高层结构之楼面开洞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在完全去除开洞或者凹入之后,楼板于所有方向的最小净宽度必须大于或者等于5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开洞之后任何一边中的楼板净宽度都要控制在大于或者等于2米。不过现实并非如此,在我国很多工程项目中,往往能够发现很多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工程。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存在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某模型工程计算,探讨跨层柱与单边梁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本文选取某办公建筑,该建筑高21层,层高3.6米,标准层的平面是31米×73米规格矩形,长与宽之比是2.35,柱距为8米。建筑所有楼层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施工。本文使用SATWE程序实施结构计算,另外在定义弹性楼板的情况下,都定义成“弹性楼板6”(外刚度以及面内都要考虑);这是在定义了楼板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问题。假如没有充分定义楼板,则按照面内刚度是b为原则,其面内的刚度是0[1]。

  梁柱墙纵向钢筋根据建筑的实际要求选取HRB400级,而箍筋选取的是HPB300级;由于钢筋材料等是根据建筑本身的需求和相关标准来选取的,所以墙体以及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较高。楼面的恒载是每平方米5.9千牛(包括板的自重重量),而活载是每平方米2.0千牛;内墙梁上恒载是每米8.1千牛,外墙是每米10.2千牛;梁柱墙的自重是根据程序所计算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必须顾及装修面层的相关问题,混凝土的容量是每立方米26.8千牛。柱(除去和剪力墙相接的柱)的截面尺寸是:一层到十层是1000×1000;十一层到十七层是800×800;而十八层到二十一层是600×600。另外,墙体的厚度每一层也不尽相同:一层到十层是400;十一层到十七层是300;十八层到二十一层是200(如图1所示)。

  分析图1能够发现,总共的计算振型数量是15个,抗震设防强度是8度,所设计的基本地震加速度数值是0.20g,所在场地土类型是二类BWIN最新网站,其设计地震分组是第二组,框架与剪力墙抗震的等级都是一级。周期折减系数是0.75,考虑偶然偏心与双向地震扭转之效应。每一个中梁刚度的系数是2.00,各梁端弯矩调幅系数是0.85,扭矩折减和连梁刚度系数分别是0.39与0.54[2]。

  在分析上述问题,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为了能够充分探析楼板局部开洞之后单边梁以及跨层柱的设计,本文作者对所研究的建筑一层到四层楼板局部开洞进行对比。(剩下的楼层不需要开洞,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阴影部分)。

  分析研究表1能够发现:开洞所导致的跨层柱、没有定义弹性楼板以及定义弹性楼板的情况下其变化不大,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约束力度不强的y方向配筋比约束力度较高的x方向更大。

  不得不承认的是,单边梁并非普通的受弯构件,它所承担的压力以及力度均非常大,本质上它为具备扭矩(不过扭矩不大)之拉弯构件,所有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这些因素是单边梁设置成败的关键,在设计之初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弯矩以及剪力,同时一定要考虑扭矩以及拉力。这些设计都是作为设计者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当然,当今建筑界对待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单边梁之轴力、弯矩以及剪力都会随着构件位置的升高而不断变大。因为本身就固有拉力,在构造上一定要充分估计拉力的要求与标准,作为设计者,不管你的技术有多强,在设计之初一定要认真参照墙梁中托梁之构造标准,单边梁所有的跨底部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必须通长设置好,一定不能在跨中段弯起或者截断。另外在对待钢筋接长问题时,工作人员必须认真仔细,其接长必须使用机械进行连接或者焊接;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的钢筋总的配筋率一定要大于或者等于0.5%;每个步骤或者每个问题都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纵向受力钢筋在伸入支座的情况下一定要完全符合受拉钢筋之锚固的相关标准;单边梁的两端在特殊时候需要使用楼板对其进行束缚,但是一般不需要,腰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构件抗扭的标准。

  跨层柱因为计算高度的提升,直接导致柱纵筋也提升,特别是一些所跨越层数较多的柱子,其柱纵筋的提升幅度也非常大,在设计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的重视并非需要工作者对工程进行监督,而是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设计标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超筋现象。跨层柱对于整个建筑来说非常重要,它的科学合理设计必须遵循相关标准。

  假若开洞之后其余楼板之刚度以及宽度达到一定标准,那么是否能够合理定义弹性楼板对于单边梁以及跨层柱之内力与配件影响较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定义并非没有任何条件,假若其他楼板的刚度比较小或者没有达到有关设计要求,那么就一定要定义弹性楼板以此实施内力与配筋的计算[3]。所以,在分析楼板刚度等信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如果计算仔细或者出现偏差,则会影响内力与配筋的计算。

  就抗震定义设计的原理而言,对于开洞之后所出现的其他楼板以及其他楼板顶端位置的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给予一定程度的加强。就抗震设防类别而言,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筑与超限高层建筑跨层柱以及单边梁的设计。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跨层柱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有关工作者能有所帮助。

  [1] 张敬书,马志敏,莫庸,王尔昌,周丽,段会静.楼板局部开洞对高层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02)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的不断加剧,发展高层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当今高层建筑已经大量而普遍存在,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为满足其行政、办公用途而建。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造型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历史久远,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体量巨大,视觉冲击力强,充分体现了现在建筑技术,美学,文化等魅力,对城市形态也有重要的影响,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建筑类型。

  从遥远的古代起,人们就在建造高耸的建筑,人们通过建造高耸的建筑物来表达对神的崇拜,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的两河流域出现的山岳台,古埃及金字塔,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以及中国的佛塔等。

  现代的高层建筑,是商业世界竞争和相互推进的产物。由于高度是声望和公认的象征,在商业活动的推动下,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结合赋予了高层建筑特殊的建设背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这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大量造型迥异、色彩纷呈的建筑形象。

  几何形态是直线、规则曲线、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具有明快性、数量性、秩序性等特点,表现出很强的几何规律性。而对建筑而言,建筑中的体块是由面包裹的,面被体的走向和体的形成线所分割。现代主义者认为几何形式有简洁而又特殊的美学特征,他们创造抽象几何纯形式美所运用的词汇是:点、线、面、体、空间、质感和色彩等。可以说,几何形体是物质世界的概括和缩影,即利用三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来分析点、线、面、体的多变性,并进行分割与组合搭配,由此产生丰富的美感形态。

  在造型设计中,建筑符号的运用是重要的思路之一。以符号出现的造型方式往往以拼贴设计方法进行构思,从历史和传统中选取某种或数种典型建筑形式母题、部件或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指示性、图像性和象征性3类;建筑造型中的符号通常对应地分为这3类。指示性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的符号,如窗户的形象表达着采光、通风、眺望的功能意义;门的形象表达着出入交通、开启闭合的功能意义;这种所指和能指的因果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作为符号载体的构件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图像性符号:能指与所指物之间具有图像的相似形符号,高层建筑中应用的简化、变形、抽象的传统构件、具象的图案、文饰、门式、窗式以及装饰部位都属于图像性符号或它的复合体。象征性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约定俗成的联系的符号,通过这种约定了的、可以通过联想得到暗示的关系;象征性符号给特定文化的某些东西赋予意义。

  高层建筑造型中的符号呈现着多种多样的复合形态与交叉方式,以指示性符号为干、图像性与象征性符号为辅助的符号系统也是创造丰富建筑造型的重要思路之一。

  在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不论是什么时期,一些因素对建筑造型始终产生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域比较集中,并有时相互结合形成建筑群体。在高层建筑之间,高层与城市环境之间,有着许多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阳光与阴影众所周知,室内需要获取足够的日照,而高层建筑所形成的阴影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不利因素,高楼在附近投下大面积的阴影,给近旁的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如何正确处理高层建筑的日照与阴影问题,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同的使用功能对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体形要求均不一样。以住宅而言,每个住户都需要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每个房间都至少有一个外墙面开窗,这就要求高层建筑要采取凹凸、缺口、错位的平面形式。再以办公楼而言,现代办公楼对大空间的要求逐渐增多。大空间的采光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人工照明,但大进深的平面应使黑房间减至最少,所以这一类建筑要考虑平面形式灵活多变,立面造型相对自由。

  如果对高层建筑的视觉效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近距离很难看到高层的全貌,而远距离时虽然很难看清细部,但能够看到建筑的全貌,对建筑的印象才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整体轮廓形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局部造型,对建筑整体要处理好式样、比例和尺度等关系。

  众所周知,一般高层建筑的面积都在几万平方米以上,其建筑内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使得其成为一个完备的社会单元,所以,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要结合各片区的建筑高度分区来建构不同的城市空间景观效果。

  高层建筑外部设计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建筑与城市环境在上要统一;同一高层建筑形象要有序;高层建筑形象上须有可识别性。

  就建筑与城市环境在的统一而言,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

  (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

  就同一高层建筑形象要有序而言,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高层建筑的造型是由多种手法综合、灵活运用的结果,设计过程中绝对不能追求形式的奇特与变化,只有对形体深入的把握和发掘,才能展示出高层建筑内在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其造型设计,必须慎重考虑,同时兼顾环境、场地和视觉等因素,并注重整体性和简洁性,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高层建筑具有区别于国外的建筑特征,能够在国际建筑界内大发异彩。

  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外部空间的形态构成主要是由建筑实体来完成。所以,我们不能简朴地把外部空间看成是由地面和墙面二要素所构成的,而应从其深层来重新熟悉外部空间形态的构成。高层建筑外部空间是指高层建筑与附近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它是城市建筑形体环境的一部门。城市建筑形体环境是环境物质存在及其物-物关系在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表现。建筑实体、基地表面及它们围合限定出的城市外部空间,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是城市建筑环境主要的物-物关系的承担者和表现者。所以,高层建筑自身以及地表面是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即物质要素。在城市中,空间的获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某些手段,在原空间(大天然、宇宙空间)进行领域的设置(包括行为、心理、视觉等方面的限定)。这里,一定的目的等于人的糊口(生存流动)的目的。人是空间的主角,人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存在及流动为空间赋予了意义。

  1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类型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型式:1)周边式体型。建筑占满基地,没有外部空间,这种类型主要见于高层建筑发展的早期。2)广场与城市环境结合。高层建筑沿街道撤退退却,在其前部留出广场,作为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介。3)利用裙房丰硕外部空间。高层建筑裙房的泛起是由内部功能题目所带来的。在空间上却可以拓展外部空间。裙房形式比主楼自由,如裙房与庭院和广场相结合,可以丰硕高层建筑外部空间,如加拿大温哥华的纳尔逊大厦,主楼高25层,在一侧设计了“L”型的裙房。从裙房到广场地面运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和色彩,精心设计了层层跌落的水池、台阶、花台与铺地。外部空间为公家服务,层次丰硕。4)主楼底层排击,与城市空间结合。高层建筑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底层排击的手法,将底层变成城市空间的一部门(中介空间)。如香港圣约翰大厦,位于港岛花园道与红棉路之间一条狭窄的弹丸之地,22层高的大楼,尺度层面积只有约13 m×32 m,地层排击,成为城市公用空间。5)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成为一种中介空间。高层建筑的室内中庭与外部空间相结合,向公家开放,成为一种有屋顶的城市公共空间。6)高层建筑群形成城市空间。高层建筑群之间围合成城市广场。

  2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标准感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一种高层建筑与城市的中介空间,由高层建筑本身与相邻建筑、街道等共同限定而成。因此它的标准感不仅取决于高层建筑本身,而且还取决于其所处的城市形体环境;同时,还受到基地前提、天然前提如日照等因素的制约人对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感慨感染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标准感经常依据人的感慨感染而定。人眼睛的视野和人对空间围合程度的心理感慨感染均是决定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以高层建筑的高度(h)与相邻建筑之间的间隔(b)的关系来探讨其外部空间的标准感。这对于作为一种特殊建筑形式的高层建筑长短常重要的。当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为矩形或不规则形时,短方向的建筑间的间隔常给人以主要的感慨感染。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以及制定和修订建筑法规时,这是一个非常枢纽的依据。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是多层次的,所以在详细研究其外部空间时,应当留意到第二层次限定存在的意义。外部空间中的广场、绿化、小品、雕塑等等,对其规模与标准均起着限定和影响的作用,这一点也长短常重要的。然而,在城市中,高层建筑一般老是泛起在建筑密度比较高的街区,其外部空间的b与h之间很难达到1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广场的布置处理及高层建筑本身的处理,来减弱或消除高层建筑给人的压迫感。这种b/h值只是合用于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广场,实际上,很多高层建筑在用地很紧张的情况下,并没有余地设置广场或庭院,而是用其他手法来处理外部空间,其详细的设计手法不在此胪陈。b/h值并不是独一的衡量尺度,其空间气氛还受到天然前提如日照、绿化等前提的影响。

  美国著名高层建筑设计专家法・阿坎恩在他的著作中,把高层建筑定义为“其高度强烈地影响到布局、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或者其高度创造了与一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的在施工和使用方面有着不同条件的建筑”。给高层建筑以确切的定义,对城市规划、环境质量、城市减灾、建筑与结构设计、设备、材料与施工技术、社会经济效益、地域建筑文化影响等方面都十分重要。它反映着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认识、理解水平、设计概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认同基础。多少层以上或高度为多高的建筑物才称为高层建筑世界各国基于本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及消防装备等具体情况不同,对高建筑起始高度的定义也不一致。我国规定,高层建筑包括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联合国在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对高层建筑的定义取得了较统一的认识,并把高层建筑划分为四类:

  高层建筑的结构功能是建筑承受荷载和抵抗侧移的能力,同时也是建筑体量组成及结构艺术表达的基础。在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中,高层建筑的形式可谓最为复杂,这是因为它和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又常常和各种设计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现代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竟争变得越来越纤细,所产生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影响就愈大,因此抵抗这些荷载的结构是高层建筑设计考虑的基本方面,其结构的效能性、经济性和艺术美学效应都与高层建筑形式创意密切相关。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者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要与结构工程师及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场地地质状况,高层建筑承受外力条件以及施工效率等因素,探求一个最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然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由建筑设计者率先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在进行建筑功能、环境创意及造型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者必须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抗震、抗风等安全性要求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力求实现设计者的美学愿望与艺术表现。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是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风力作用、温度作用、场地岩土特征、结构的真实效应和一些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去指导建筑设计,一般来说,概念设计往往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了解高层建筑结构理论并掌握结构体系性质的建筑设计者,在方案创作的立意构思阶段就能与结构工程师息息相通,提出合理的布局,采用共同的工程学语言与图式,从而产生较优的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者在高层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房子的“骨架”怎样构成?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不同层数、高度的高层建筑必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平面规模和尺寸与之对应,否则就会不合理、不经济、不相宜。在平面中的表现方式,结构对建筑功能组织和平面布局的影响,不同结构形式的不同特性和适用范围等等,在建筑设计者看来可能比其他方面理解、掌握结构设计知识来得更直接,与自身目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观察点的选择可能与结构工程师不同,但对建筑设计者而言或许更为有效。高层建筑是结合大量设备系统的协调集合体,其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安排这些系统的原则。为了发挥效能,必须具有高度逻辑性、简单、明了与直接,这些系统清楚的表明其组成部分是不一样的。对于建筑设计者而言,与结构技术一样,各设备系统的概念设计比其详细设计、“计算设计”更为实用。例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应了解各类型的高层建筑应配备那些设备系统,明了那些设备用房是必须配备的,明了相应的布局要求、相应的面积、空间要求等。建筑设计者在概念设计的引导下,将结构技术与设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有可能产生合理、优美的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功能可因时、因事、因地而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诸如高层住宅、旅馆、写字楼、科教建筑,电讯建筑以及高层工业建筑等,在其筹划、创意、实施方案、设计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无不追寻这些功能构架,它与早期功能主义思潮相比,无疑现代人的功能创意具有超越时代观念的、开放型的功能机制,表现出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观念,体现出建筑文化与环境的优化概念。

  尺度庞大、壮观的高层建筑,特别是以组群或街区高层建筑群体出现的地区,高层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建筑体形对城市空间产生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其间的人们来说,环境质量及空间艺术感受又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准。人们利用各种筹划环境空间的手段,为高层建筑提供一个新的使用空间,改变着局部环境和地段小气候若能遵循协调原则将新建筑纳入到环境中,将能创造出优美的新环境。

  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出发,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空间布局,及至环境策划等方面,在使城市面貌和社会行为模式发生各种深刻质地和机理变化的同时,既塑造着城市自身的形象,又重新塑造着生活其中的人,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念,从心理、生理、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撞击着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空间布局不应是一般工程技术的功利主义结果,而应是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实利与审美、理性与感性、人工与自然、现代化与人类天性短期利益与长远经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平衡,从而,体现新的建筑文化,创造新的优美环境。

  高层建筑的设计作为建筑创作,自由度与灵活性是很大的,可以“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为它符合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智慧异性升华的必然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模式。但仅就高层建筑的创造性思维而言,建筑师总是面对具体的设计对象而构想,不厌其烦地在自由度与约束条件的冲突与协调中寻求平衡点。自由度是人们理念的美好愿望,总是希望多一些、灵活一些、自由一些;然而建筑是一种限制性的艺术,而建筑设计创作则是一种物化的形象思维过程,特别对于尺度高大、体量宏伟、功能技术复杂的高层建筑,它需要多学科知识,多工种配合的优化与综合。结构技术、设备、防火,交通、系统管理等等对建筑创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限制,建筑设计者如能采众长而广辟创作思路,在复杂、尖锐的冲突因素中变约束条件为逻辑创造哲理,变冲突因素为和谐机制,充分发挥创造力,亦体现了建筑设计者的设计能力。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便成了每个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烙印BWIN最新网站。几千年来,人们在不断改造适合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正所谓,“人无栖身之地,犹如鸟之无巢”。即意味着失去我们生存之所。人既是空间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空间的使用者。

  就建筑空间本身,它具有物质和社会两大属性。其物质性主要是由一定形状、大小、色彩、方位、肌理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等展现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与人发生一定的互动作用,成为了一种信息传达的载体,具有向人们传达信息的能力,对人在空间内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发力。而它的社会性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外观形式,蕴涵某种可以产生与人的情感交流的神经联系。而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流,往往都是通过事物表层认识到它的意象层面与意义层面。可以用一句话概况:“显于外为形;蕴涵于内为义”。

  建筑空间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存在的意义与满足人的需求的一个客观物体存在,成为人与建筑空间产生情感的纽带,它是借助于抽象的语言形式来传达意义的。而建筑空间的涵义是不断在变化发展的,既取决于它的创造者――建筑师,又取决于使用者在空间范围内的心理体验。所以,意义是建筑空间的内在范畴,主要反映建筑空间的精神向度,属于建筑空间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建筑空间就作为社会的一个媒介载体传播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空间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传递我们人与建筑空间之间的情感的一条特殊纽带,是借助于一个视觉语言存在的形式来表达它所包含的语义。建筑空间涵义,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取决于建筑师和使用者对这个建筑空间环境所要求的体验价值,又取决于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诉求价值。无论是建筑,还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其形式是人与空间所产生心理效应的一个联系纽带,也能传递人的某种情感诉求。但它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时间却是短暂的,终有消逝的那一天。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意义却是经久不衰的。例如历史上的圆明园、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庙等建筑,它们的建筑原形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留在我们心中的意义却一直流传至今。

  建筑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了建筑整体框架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包括了哲学、科学、艺术、时代、地域、民族等诸多方面。

  从我们人类的环境、行为角度来做分析。人类、自然、社会是每个建筑的三项基本要素。因此,由我们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得交互作用对建筑空间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结构围合空间――它是由我们肉眼所能辨识到的墙、柱、楼地面围合成的以一个基础空间,这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人类在这个空间的行为活动和产生知觉意识的基础。

  2.行为空间――涵盖了我们人在这个建筑空间范围进行的行为活动空间,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活动空间,这也是建筑空间的实质内容。

  3.知觉空间――顾名思义,指建筑空间给人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场所的空间。人类作为建筑空间的受众,接收到来自空间各形成要素所散发的不同视觉信息,如空间的比例、色彩、尺度、光等,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来自不同建筑空间所带来的空间知觉感受。

  建筑的形态是多样的,不同的空间形态传达了不同的空间心理感受。它是由点、线、面、体等这些要素组成;又由形态、光影、色彩、质感及空间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形态”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形状”和“神态”。它是包含了形状和神态这两个方面。“形”有具体的形象、形状、外观、形体等含义;“态”有姿态、体态、情状、风致等含义。物质的形态亦是如此,是形与态的结合,有形必有态,态是依附于形之中的,两者不可分离。由于形是物质的外在显象,因而物质也就具备可以被我们人所识别的性质。

  1.形态有多种分类,从宏观上,我们可以把形态分为现实形态和理想形态。现实形态包含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也可以把理想形态称之为概念形态。

  自然形态可以从自然界自身的演变规律形成的;而人工形态与人的要求和意愿相关的,通过一定的人为加工手段形成的。它们两者之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在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人为加工的人工形态其目的和动机虽都不同,但是都是以模仿自然形态为主要对象,并且还把自然形态作为功能、结构、形式的范本。

  2.从形式层面上划分形态,我们可把形态分为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两大类。二维形态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面形态;三维形态则包含了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

  3.从性质上来看形态,可以把形态划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类。物质形态即客观形态,非物质形态即主观形态。我们从宏观、形式层面与性质三方面来划分形态的分类,可以用一个示意图来概括形态的分类:

  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是建筑空间的两大属性。建筑空间作为一个客体存在,它的物质属性体现在它是以一定形状、大小、方位、色彩、肌理和相互间的组配关系等视觉感官现象存在于物理世界中,它与人发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反应作用,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载体,具有向人们发射信息的能力,对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潜在诱发力。而社会属性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含义,蕴含着一定的心理效应可以产生某种与人发生心理共鸣的联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显现的物象层面在进入到内部的意义层面。因此,形态是人对建筑的表现认识的一个直观手段。所以,建筑空间形态可以用如下表格细分:

  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类某种活动需求的场所,满足功能需要始终是建筑空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层面。因为每个建筑空间根据它的功能都会有一定的精神向度。人们的情绪与情感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建筑空间中得到需求,不同的建筑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都不一样。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评价古代建筑时,把希腊建筑比喻为阳光灿烂的白昼;把高直建筑比作朝霞;把建筑比作星光闪烁的黄昏。这些都说明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理解逐渐发展到时间与心理因素的感受。

  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形象表象特征,给人的心理感受也各具不同。方圆等严谨规整的几何空间,给人以平稳、肃穆和庄严的感觉;不规则的空间形态给人以随意、流畅、自然的氛围;封闭的空间形态给是隔世、内向、肯定的写照;开敞的空间则给人以自由、流通和爽朗的气氛;开阔的空间令人有开阔雄伟之感;尖锐的空间具有神秘威严的因素;低矮的空间则往往使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建筑空间的不同形态设计及空间的肌理、质感、色彩、尺度等这些构成要素,都给人不同的空间心理感受。而这些感受都可能是我们在体验建筑空间过程中,是组成建筑空间、感受空间的构成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不止于在功能上的基本满足,更多的转向对建筑空间心理上的诉求。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态设计,设计师不能只根据自我的意识和经验而定,需在结构设计法则的基础上,加入人对空间的心理需求。对建筑空间设计规律的掌握为目的,是空间形态设计的基础。所以,建筑空间形态设计,要结合审美的基本原则,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肌理进行组合与再创造,把建筑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这样建筑空间的意义才能充分的体现起来。